深交所副總陳鴻橋:經濟資本化下的中國企業
[一]
資本的力量正在改變中國企業的發展速度。據世界證券交易所聯合會(WFE)的數據顯示,2007年12月28日,深滬兩市市值為32.7萬億元(4.6萬億美元),2007年兩市的市值增長率高達240%,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8月2月5日,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中國企業占了4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資本市場。另據統計,自2006年5月份IPO重啟以來,上市公司IPO公司數、融資額增速明顯,2007年上市125家公司,IPO融資額達4469億元,加上2006年滬深兩市融資1280.85億元,兩年共融資總額超過股改前15年的總和。
資本市場的革命本質上也是一場思想解放。它改變我們傳統的企業定價方法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觀念;改變了傳統的國家、企業實力評價與福布斯財富排行榜(股票市值管理);改變了傳統的企業做大做強的路徑(股權激勵與整體上市、股票并購);它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與企業管理決策依據;改變了傳統的企業行為規范的動力與激勵機制;改變傳統的創業創新驅動機制。.
事實上,中國正在進入經濟資本化的新時代,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機遇,但這個機遇也對企業和企業家提出了新的課題。我認為,一個現代政府與企業領導人都應該學習與用好六個“新”詞:股票市值、市盈率、股權激勵、并購、風投與私募、商業模式。真正地理解這六個詞,將有助于使企業融入市場經濟時代商業、管理、決策的思維和方法中。以全流通機制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新制度已經建立,我們應當重新理解、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工具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二]
中國正在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2004年5月推出中小企業板,2008年可能將推出創業板,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重要使命,在這個體系中,深市主板定位是藍籌股市場、中小企業板定位于中國企業“隱形冠軍”的搖籃、創業板是創業創新的“發動機”,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則是上市資源的“孵化器”與“蓄水池”,共同組成一個穩健的金字塔機構。
從2004年開板到今天,中小企業板發展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截至2008年2月13日,已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公司有215家,IPO融資總額700億元,合98億美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資3.33億元,最高達41.4億元,最低9045萬元,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539億元,流通市值3869億元,中小板企業的市盈率為77倍,主板企業的市盈率為52倍,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股價、高市盈率、高換手率的特征非常明顯。涌現出了大族激光、七喜、思源電氣,中捷縫紉機、登海種業、貴州航天電器等一大批自主創新能力強、高成長性的公司。
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浙江兩省登陸中小板的企業最多,分別達到47和46家,江蘇也有26家,這與江浙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民營經濟發達的現狀是符合的,但是應當看到,上海、北京的很多符合要求的高新科技企業還沒有上市,全國各地也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已經具備了進入公開資本市場的條件。
目前深交所正在全力以赴籌備創業板,力爭2008年上半年推出,創業板將重點服務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和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