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存在大幅貶值20%的潛在風險
當人民幣快速升值甚至一次性大幅升值論響徹云霄之際,論述人民幣貶值似乎是不合時宜的。然而,索羅斯的反射理論指出,流行偏見能夠自我強化卻無法持久,最終會出現災難性的大漲或大跌。2007年中國股市快速沖高至6124點,但是不足半年卻下跌了50%以上,這就是近在咫尺的最有力的警示。
對外開放名義的“獎入限出”的經濟政策和外匯管制是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資本自由兌換完全實現之日,人民幣難免大幅貶值。
1 人民幣貶值并非天方夜譚
首先,提一個問題:假如出現10%以上的通貨膨脹,人民幣還會升值嗎?人民幣對內貶值最終將導致對外貶值,貨幣的對內、對外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大國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對外價值。2003年以來,人民幣以房價飆升為標志開始對內嚴重貶值,然而卻從2005年開始對外大幅升值,這個背道而馳的進程會持續多久?
其次,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強調,2008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一個基本常識是——經濟困難,貨幣貶值;經濟最困難,貨幣較大幅度貶值。邏輯是:如果經濟困難,資本最終將大幅外流,貨幣由于“市場供求”而對外貶值,或者政府為維持外需刺激出口而主動對外貶值。另外一個邏輯是:當經濟困難時,政府傾向增發貨幣,貨幣增發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貨幣對內貶值。
第三,假如人民幣立即實現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兌換呢?中國老百姓是會買香港10港元的還是內地18元的中石油呢?幾乎相當于港股2倍價格的中石油A股價格,既可以理解為市場強烈預期人民幣升值,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人民幣需要貶值50%呢?
第四,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以犧牲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成本為代價的。僅以中國已極為匱乏的水資源來看,我國原來的水價只包括了水的處理價格,而沒有包括水資源的價格,也沒有包括污水處理的價格。
國家信息中心2007年11月的報告認為:“如果包括飲水和污水處理兩項,中國水的全部成本將達到5~6元/立方米,部分地區可能會到10元/立方米”。但是現在中國36個大中型城市的供水價格平均為1.67元/立方米,即使考慮到平均不到1元的污水處理費,水價要達到成本,則水價應上漲3元/立方米,按2006年總用水量5795億立方米計算,則需要支出成本1.74萬億元。按工業企業自身消耗的1343.8億立方米水計算,也將減少利潤4031億元,利潤縮水21%。第二種算法,假設由國家財政承擔,則1.74萬億元相當于2006年財政收入3.88萬億元的45%。
2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是虛假幻象
如果國內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升值,那么人民幣為何升值且似乎“升升不息”呢?直接原因在于金融層面,即以美元標價的外匯儲備過快增長。但是中國外匯儲備真的大幅增長了嗎?如果以美元標價,外匯儲備2007年比2003年增長2.8倍。可是如以石油標價,2003年到2007石油價格約上漲2.5倍;以黃金標價,黃金價格約上漲約1.5倍;以路透CRB商品價格美元指數為標價,指數則上漲約1倍。可如果中國用外匯儲備進口物資,商品價格必將暴漲。所以中國外匯儲備實際購買力并沒有增長,再考慮潛伏其中待機而動、規模據稱高達8000億美元的境內外熱錢,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實不過是一個虛假的幻象。
人民幣升值結構層面的原因在于外貿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和外資主導下的產業格局。中國外貿依存度由1997年的42%提高到2006年的7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8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 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熱錢借助外企或依附于外資的中資企業實現相當程度的資本項目出入自由,并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輿論呼風喚雨的能力。
匯率依附理論,即弱國貨幣依附于強國貨幣,往往被忽略。目前固定匯率制和盯住主要貨幣的下區間浮動匯率制度都可以視為匯率依附理論的表現形式。當一國的主要行業或多數企業都直接或間接受制于他國,通過自由浮動匯率獲得貨幣政策自主權只是一個奢望。
外資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影響,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可能出現超調,即大幅高估或大幅低估。但是正如任何一種商品,價值最終決定價格,價格最終要回歸價值,暴漲必然暴跌,偏離度越高,糾偏幾率就越大。
因此,預測人民幣匯率走勢必須高度把脈外資動態。2008年1~3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4.14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61.26%。與此同時要求人民幣快速升值乃至一次性升值輿論十分高亢,兩者微妙關系耐人尋味。外資涌入,市場供求決定了人民幣升值,那么,如果外資撤出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