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痛中思變 紡企轉型求生
在經歷著擔憂、惶恐、無奈甚至絕望的心理煉獄的同時,沿海地區一些外向型企業也在經受著產業升級帶來的陣陣痛楚。“痛則思變”,他們開始了轉型升級的絕地反擊。
陣痛
“類似紡織服裝行業的一些生產低檔產品的企業,一旦信貸規模收緊,企業資金鏈中斷,很可能危及生存。”提起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山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副廳長劉曉江一臉憂慮。他表示,“今年出口企業的流動資金更加緊張,融資難的矛盾更加突出。”
連日來在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調查發現,除了融資難,國際環境使外貿發展面臨新的變數,貿易環境不穩定加大了企業經營難度,出口退稅滯后影響進一步顯現等成了外向型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攔路虎。
“什么是壓垮企業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太多了,有些企業已經在水里撲騰好久了,上面埋著一堆稻草。”無錫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志清指出,紡織服裝、輕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的微利產業受人民幣升值,土地、勞動力、原材料、海運費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國際競爭力下降。
除了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外,從珠三角到環渤海,沿海地區外向型企業反映,產業調整也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種說法在當地官員那里得到了證實。江蘇、山東一些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企業的資質、環保、技術等都是進區發展前審查的“硬指標”。日照市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克軍告訴記者,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一律禁止進入開發區。
“技術落后、污染較重,我們已成‘被調整‘對象。”在外貿行業干了四十余年的汪運財告訴記者,跟園區內的高端制造業相比,自己的企業,對地方就業、財稅貢獻不大,如今很難得到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扶持。
“這也是產業轉型和升級對落后產能帶來的‘陣痛’。”汪運財說,自己的企業要“痛則思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