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 中國鞋業成本“角力”
一年一度的中國西部國際鞋業博覽會在重慶璧山如期舉行,今年與往年相比規模更大、檔次更高、人氣更旺,但發現,與會的企業家表情明顯分成“兩派”:來自中西部的企業家春風得意、笑意盈盈,一身的輕松;東部的企業家卻愁眉緊鎖、憂心忡忡。
“在產業轉移的全球背景下,如今,制造業超飽和的東部地區正遭受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多重難題。”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的一句話說出了東部鞋老板的煩憂所在。
“如今企業談及成本不再是關系利潤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繼續活下去的問題。”一位鞋企老板心里話道出了東部鞋企正面臨的生死煎熬。
利潤乎?生死乎?
成本革命,這個詞在今年的溫州鞋業內異常流行。
當走進位于溫州甌北千石工業園的中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奧康集團總部時,迎面看到一幅條幅:2008成本活動月隆重啟動,懸掛在員工上下班的廠區入口通道上方。
“今年的制鞋整體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 %,在皮鞋零售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奧康鞋業制造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樊曼如向記者表示。為此奧康今年專門成立了成本小組,設立專職崗位,對成本控制工作進一步細化。在成本活動月上,主要采取原材料量化使用、人力資源進一步整合和辦公、生活小區的能源節約等措施,讓節約一度電、一滴水的觀念深入每一位員工的內心。
在中國鞋都溫州甌海工業區采訪時發現,往年這個時候繁忙的生產情景今年顯得冷清了許多。“其實企業不是沒有單子做,而是有單不敢接,因為受人民幣匯率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有些7、8月份的單子就不能接,搞不好賠得一塌糊涂,只能接些近期的單子。”一位有500人制鞋規模的吳老板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企業的整體成本比去年上漲了26%左右,其中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僅員工工資這塊就增加200萬左右,其他大部分成本就是原材料、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等,現在企業基本在保本經營,進退兩難。”
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弱,只要出現一點意外,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企業做單都小心翼翼。
據走訪調查和來自協會的調查:僅甌海區就有將近1/3的中小鞋企倒閉或者慘淡經營;還有1/3的鞋企保本經營,另1/3也僅有微薄利潤。
“來的太快了,我們都沒有準備,簡直像一場災難。”一位經營了30多年鞋業、對制鞋有著濃厚情感的鞋企老板,不愿面對昔日輝煌的鞋業,今天正在東部走向沒落。
同樣的境況,珠三角似乎更加嚴重:根據亞洲鞋業商會2007年11月的統計報告,在廣東的鞋廠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廠已經關閉1000多家,其中在兩三個月內,惠東的3000多家鞋廠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廠倒閉。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產業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業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運。目前珠三角超過70%的企業仍靠“低成本、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模式,始終居于價格鏈低端,利潤僅在5%-10%之間。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優勢喪失,就直接面對生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