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用線跡的形成原理
(一)單線鏈式線跡的形成原理
單線鏈式線跡是由一根縫線自身往復循環穿套而成的鏈條狀線跡。它的形成是由帶線機針的上下往復運動和不帶線的旋轉線鉤的轉動運動配合實現的,圖3—13所示為線跡形成過程。
(1)機針穿刺縫料,運動至最低位置回升時形成線環,線環隨即被逆時針旋轉的旋轉鉤鉤住(圖3-13(a))。
(2)機針上升退出縫料,旋轉鉤拉長并擴大線環,在線環滑至中部,送布牙上升,開始推送縫料(圖3—13(b))。
(3)送布牙推送一個針距,機針二次穿刺縫料,此時旋轉鉤轉過180°(圖3-13(c))。
(4)機針再次從最低位置回升開始形成線環,旋轉鉤繼續運動,準備再次鉤取直針線環(圖3—13(d))。
(5)旋轉鉤轉過360°時,第二次鉤入線環并拉長擴大線環,使新線環穿入舊線環(圖3—13(e))。
(6)旋轉鉤繼續運動,舊線環從旋轉鉤上滑脫并套在被鉤住的新線環上(圖3—13(f)),此時挑線桿上升收緊舊線環,完成單線鏈式線跡的一個單元。如此周而復始就形成了連續的單線鏈式線跡。
圖3-13 單線鏈式線跡形成過程 1-直針 2-旋轉線鉤 3-送布牙 4-壓腳
(二)手縫線跡的形成原理
(1)機針被固定在針桿上,用左、右彎針將縫線鉤住,送布動作,機針下降(圖3—14所示)。
(2)機針穿過面料進入下針桿,右彎針返回原位(圖3—15所示)。
(3)針桿從最低點剛上升的時候,下彎針針尖鉤進針線所形成的線環(圖3—16所示)。
(4)此時下彎針向右,左彎針向上,將前一針刺入面料下的縫線拉出的同時送布動作,向前移動一個針跡(圖3-17所示)。
(5)機針上升刺穿面料,下彎針將縫線向下拉出(圖3—18所示)。
(6)機針上升刺穿面料,上針桿夾住機針面線脫離下彎針,接著上面的左右彎針開始鉤面線,又重復循環周期的第一個動作(圖3—19所示)。
(三)鎖式線跡的形成原理
1.圖3-20為擺梭與機針配合實現鎖式線跡的過程。
(1)圖3-20(a)所示,機針引導面線穿刺縫料運動到下死點位置后回升,由于縫料對機針淺槽一側縫線的摩擦,面線不能順利隨機針上升,被滯留在縫料下方,在機針回升2-2.5mm時,滯留的面線形成最佳形態的線環,并隨即被向右轉動的擺梭梭尖鉤住,線環被擴大,從擺梭與擺梭托的間隙中滑入梭尖根部。
(2)擺梭繼續向右轉動,梭根推動線環繞過擺梭并接近擺梭的下回轉點(圖3-20(b))。
圖3-20 擺梭形成鎖式線跡過程
(3)挑線桿向上運動,拉動線環從擺梭翼上脫出,套住底線,與此同時擺梭反轉,擺梭托與擺梭在上方出現間隙,挑線桿將面線和被套住的底線從此間隙抽出,線跡開始收緊(圖3—20(c))。隨后擺梭返回到起始位置,挑線桿收緊線跡,使交織點位于縫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縫料完成一個針距。
2.圖3-21為旋梭與機針配合實現鎖式線跡的過程。
(1)圖3-21(a)所示,機針引導面線穿刺縫料,運動到最低位置后回升約2mm時,形成最佳形態的線環,此時旋梭梭尖鉤住線環并擴大線環。
(2)圖3—21(b)所示,機針上升,旋梭繼續旋轉擴大線環,挑線桿向下運動為梭機構擴大線環提供所需要的面線。
(3)圖3-21(c)、圖3—21(d)所示,當梭尖把線環拉過梭軸中心時,挑線桿迅速上升拉動面線,使線環從旋梭上滑落并與底線交織。
圖3-21 旋梭形成鎖式線跡原理圖
1-旋梭 2-直針 3-夾線器 4-挑線桿 5-線軸 6-送布牙 7-梭尖
(4)圖3-21(e)所示,機針上升至最高點二次下降,挑線桿繼續上升抽緊線跡,使底、面線交織在縫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縫料完成一個針距,期間旋梭正在轉第二圈(空轉),大約在機針重返最低位置時轉完第二圈。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