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皮革產業集聚需強化縱向延伸
投資規模空前的一大批重工業正在珠三角形成新的產業集聚。
所謂產業集聚,就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分為橫向集聚和縱向集聚。
顧名思義,橫向集聚指的就是同一類型不同規模企業在空間上的集中,而縱向集聚往往是在一個地區,由一兩個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在周圍成長起了一系列為其配套生產和服務的中小企業集群,并形成了上下游、產前、產中、產后相關聯的產業鏈條。
雖然珠三角產業集聚走在全國前列,但也暴露了不少弊端,其中缺乏縱向集聚,缺少縱向關聯性,產業鏈條不夠完善是最需解決的問題。
遭遇環境資源瓶頸
佛山南海羅村的制革業久負盛名,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和廢氣對水及空氣的污染十分嚴重。雖然大部分制革企業采取了一定的處理措施,但廢水排放還是難以達標。
按照國家和廣東省對環保的要求和制革行業的長遠發展,羅村要求皮革企業加大對污水處理設備的投資,并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采取強行的關、停、并、轉措施。但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當地大部分皮革企業生產規模較小,根本不可能承擔高額環保設備的成本,只能搬遷、關閉,或者轉行生產其他產品。一番治理過后,羅村制革企業所剩無幾。連基數都保證不了,何談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持續發展,這其實是與循環經濟的宗旨不謀而合的。
今年年初的珠三角企業倒閉事件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雖然只是企業的關閉和搬遷,卻折射出珠三角產業集聚的一些弊端:
一、就目前而言,參與珠三角的產業集聚的還停留在勞動力密集型、能耗高、技術含量較低、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
二、政府對產業集聚的規劃引導不夠。由于珠三角產業集聚走的是市場化驅動之路,大多是自發集聚和發展起來,產業規劃、產業鏈配套方面的規劃明顯不足,造成大量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嚴重;
三、珠三角企業的“頭”和“尾巴”都在外面,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工廠或者生產車間,因此,產業集聚只停留在加工生產環節,產業配套不足,嚴重制約了集群優勢的發揮。不少號稱產業集聚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滯后,道路、通訊、排水、排污等設施不配套,嚴重影響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珠三角產業集聚中絕大多數是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受規模和生產成本的制約,普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配套不完善、環保意識和保障差。
縱向集聚有待強化
產業集聚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形成規模化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良好運作。但珠三角產業集聚目前尚停留在初級分工階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橫向集聚。這種集聚只是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并沒有考慮到有機的融合,容易產生專業化分工水平不高、上下游產業聯系不緊密、產業鏈條較短等問題。
國內工業園遍地開花,都打著“產業集聚”的旗號,但實際上大多數都只是以上說的橫向集聚,這樣的發展態勢并不利于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只會造成更多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與產業集聚的初衷背道而馳。
而縱向集聚則不同,它要求各集聚區域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于少數領域以取得縱深推進,適度發展一些大企業以便把分工引向深入發展,也就是“龍頭企業”效應,一些發展突出的工業園區往往都采用這樣的模式。
廣州花都的汽車產業集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短短幾年,花都幾乎是從零起步,借助廣州產業結構調整和構筑工業衛星城市的“北優”戰略,一個現代化的綜合汽車城迅速崛起,成為華南地區一座最有競爭力的國際汽車城。世界上所有成功的汽車城都有一個世界有名的汽車主機廠,花都也不例外,這也是其汽車產業集聚成功的主要原因:風神汽車的入駐,花都汽車城第一期幾百傾土地很快被四十多家擬近廠設廠的全球各地瞄準日產系配套的汽車配件廠一搶而空;研發中心的落戶,更使得花都汽車城的主管官員和開發商按捺不住笑容,汽車界的馬太效應:越強的配套能力越能吸引汽車配件廠商。由此,一條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形成。
民企熱情膨脹
珠三角產業集聚雖有軟肋,但近期一大批重工業項目的塵埃落定,為產業集聚提供了新思路,特別是珠三角強大的民營資本,也為珠三角產業集聚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東莞的時裝、南海的鋁、江門的“咪頭”、中山的燈……只要對珠三角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能說出這些地方特色。正是產業集聚,將這些原本零散的民營企業通過“合縱連橫”串到一起,形成規模效應。
據統計,在珠三角的404個建制鎮中,超過100家是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鎮,這其中包括佛山、中山、東莞以紡織和服裝產業為主的集聚區,也包括佛山、潮州、云浮以陶瓷和建材產業為主的集聚區。民企扎堆專業鎮,正在將珠三角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產業集聚區。
產業集聚的火熱,其實與珠三角各大城市提倡的總部經濟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廣大民營企業的參與,既能將中小企業的優勢聚合起來,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規模化,而且還能彌補單個民營企業資本資源等各方面的劣勢。
這幾年珠三角地區大力建設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其實出發點正是促成產業集聚,形成“聚能環”,但實際操作中還是缺乏明確的定位和規劃。究其根本,還在于產業集聚的縱向延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