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刺繡:創新之“針”繡出商機無限
——記珠光刺繡設備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金鏗
一臺小小的電腦繡花機,卻能價比一輛中高檔轎車。珠光集團臨海電腦刺繡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金鏗,就是這樣一位“點鐵成金”的大師。
珠光刺繡機出口量占公司總銷售量的50%以上。當前,我市出口企業面臨的原材料漲價、次貸危機蔓延、能源緊張、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前所未有。以自主創新為“針”,金鏗繡出商機無限;以科技為“槳”,“珠光”奮力從“紅海”劃向“藍海”。在日前召開的全市工業創新大會上,金鏗當選為臺州市創新之星。
二次創業:從跨國公司到臺州民企
今年45歲的金鏗,與縫制設備制造已打了20多年的交道。1984年大學畢業后,金鏗就職于國家一級企業上海協昌有限公司。當時的“協昌”如日中天,出產的蝴蝶牌縫紉機享譽全國。勤奮機靈的金鏗很快脫穎而出,被提拔為工程師。1987年9月,他又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制造專業深造。1998年,敢于挑戰的金鏗從新加坡奐鑫集團加盟跨國公司中國佳通集團,擔任人力資源部經理。
2001年,在大學同學的力邀下,以及“臺州模式”的先發機制和民營企業靈活的管理體制的吸引下,金鏗再次燃起了南下創業的熱情,毅然舍棄跨國集團豐厚的薪酬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登陸臺州,加盟“珠光”。
不斷創新:鍥而不舍一鳴驚人
萬事開頭難。臺州的縫制設備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競爭之激烈不難想象。金鏗深知,產品品種、質量、成本是決定產品進入市場后的競爭力;而開發系列產品一般需要3年至5年時間,效率成了“珠光”能否成為后起之秀的關鍵。
為了只爭朝夕,金鏗啃過饅頭,睡過地板,全身心投入研發工作。周密的可行性研究,精益求精的工藝試制,頻繁的產品疲勞性測試,金鏗主持設計開發的GG798-C904型筒式電腦刺繡機,于2001年12月順利通過省科技廳新產品鑒定。該機采用的旋轉式底面線監測和集體勾線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2002年,該產品獲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并被國家科技部列入2003年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004年國家重點火炬計劃項目和2005年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顧不得喘口氣,金鏗又一頭扎進下一個研發項目。2003年,金片繡電腦刺繡機研發成功,并與國外先進電腦刺繡機制造企業同步將這款產品推向市場。同年底,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金片繡電腦刺繡機被評為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其產業化項目被列入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并于2007年順利完成項目驗收。
團隊作戰:后來居上7年間
7年,“珠光”快步趕超了海外刺繡機行業30多年的發展歷程。
“企業要快速發展,不能只有一兩個善于創新的技術人員,而是需要一個強大的技術創新團隊。”談到取得的成績,金鏗希望用“團隊精神”來總結。
產品優化升級是企業掌握主動權的根本。在傳統刺繡機中,繩子或帶子的繡作是采用手工縫繡或用簡易的機械裝置加工而成。更換繩子或帶子時,所有料盤架組件由電腦控制且必須由停繡點轉動到水平方向。眾多未換帶的料盤架組件在轉動復位過程中會產生誤差,導致帶子或繩子移位,使后續刺繡圖案出現不連續點,影響了繡品的美觀及質量。
金鏗率領攻堅小組知難而上,主持設計開發了GG798-T615盤帶繡電腦刺繡機,使得問題迎刃而解。該機具有盤帶繡、平繡、金片繡三種繡作方式,并可由計算機程序自動切換。盤帶繡自成功投放市場以來,累計為公司創造銷售收入1億多元。該產品于2007年被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界定為浙江省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省內首臺套產品。
“珠光”的奪目光彩瞬間引來省內外同行的關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縫紉機研究所、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紛紛與“珠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作為公司的技術依托單位,增強公司開發高端技術產品的能力。
7年里,金鏗協同他的團隊,將標桿管理的思想理念導入技術創新流程。通過與行業一流企業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尋找差距,學習經驗,改進技術,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他主持或參與設計開發的7項產品全部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其中6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在管理創新上,金鏗通過生產流程再造,有效縮短產品的生產交貨期。目前,珠光公司已與本地區100余家零部件生產企業建立供應配套關系,同時帶動了本地區電腦繡花機下游繡品加工產業迅速發展,間接地為社會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
創新無價。金鏗說:“我的遠景是將珠光刺繡造就成行業的排頭兵,使其在國內乃至國際細分市場中盡現‘珠’之亮澤,‘光’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