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轉移:閩商30億布局蘇北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不斷壯大的同時,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進行產業重新布局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步。5月8日,在2008中國射陽丹頂鶴文化藝術節暨經貿洽談會上,總投資達30億元人民幣的江蘇閩豪科技工業園正式奠基開工。該項目由江蘇吳江閩南商會18個股東共同出資,總投資30億元,建設由高端紡織、高檔服裝、精密機械、尖端電子、大型倉儲、現代物流等組成的新型紡織產業生產基地。這也是該縣今年招商引資中最大的一個項目。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代表協會出席了這一園區的奠基儀式。
“隨著蘇通大橋的開通。蘇北即可融入上海半日經濟圈,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這是我們布局蘇北的一個重要原因”。吳江閩南商會會長吳榮望說。
射陽縣位于蘇北沿海中部,相傳因精衛填海而成陸,由后羿射日而得名。土地總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列江蘇省第二位,海岸線103公里,是江蘇省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縣;射陽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總人口達100萬人;在交通方面,距國家一類空港鹽城機場50公里,鹽城――連云港鐵路穿境而過,距國家一類港口大豐港60公里,高速公路四通作達;射陽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棉花總產連續7年全國第一,是江蘇省內面積最大的高品質棉生產基地。紡織業是射陽的支柱行業,占據全縣工業經濟問題的半壁江山,擁有棉紡錠70多萬枚、麻紡錠近5萬枚,初步形成了棉紡、毛紡、麻紡、印染、服裝、紡機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大紡織體系。全縣擁有鹽城市前10強振陽集團、中國棉紡織行業前50強雙山集團等一批銷售近10億元的規模企業。
“十一五”期間,射陽策應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接軌上海步伐,大力實施港海興縣戰略,積極提升紡織服裝產業,并致力將該縣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紡織加工基地。為此,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蘇南產業轉移的契機,拉長增粗紡織業產業鏈條,加快紡都射陽建設。縣委、縣政府提出:以快捷的項目服務、務實的工作作風、高效的招商機制為射陽打造出一流的區域投資環境。在鹽城市委組織部長章大李的牽頭下,吳江閩南商會對這里的投資環境進行了多次考察,最終決定在這里建設閩南科技工業園。
“閩豪項目的引進,將實現我縣紡織業從‘紡’到‘織’的突破。我們的目標是,射陽不但是質量最好的紡織品原料生產基地,更要成為高檔紡織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射陽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徐超說。
吳江閩南商會成立于1996年8月,是享譽海內外的以紡織業為主的商業團體,現有5000多家會員單位,也是吳江盛澤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商會組織。 在盛澤的商界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閩商帶活了盛澤布市”。 10多年前,盛澤的閩商曾用超前的眼光、獨特的經營思路激活了還處于低潮期的吳江東方絲綢市場。10多年后,當東方絲綢市場日益成為享譽全球的“第一布市”時,盛澤也涌現出福華世家、向興集團、文興展華等一大批規模型的福建企業。福建企業成為提升盛澤紡織產業水平和產品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盛澤的7家國家級面料開發基地中,就有3家是福建企業。“近年來,由于蘇南地區土地緊張、勞動力緊缺、環保壓力加大,進一步擴張發展紡織產業已不現實,產業轉移勢在必行。而蘇北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都為產業轉移提供了條件”。吳江閩南商會永久榮譽會長施清島說。
聰明的閩又把發展的觸角投向蘇北。據介紹,吳江閩南商會的18家股東共同出資,于去年11月在射陽經濟開發區成立了閩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閩豪科技工業園。計劃總投資30億元,注冊資金3億元,用地3500畝,總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公司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制產業發展可行性研究和規劃綱要,上海同濟大學進行規劃設計,重點發展高端紡織、高檔服裝、精密紡機、尖端電子、大型倉儲、現代物流等。園區建設按照產業集聚、資本集中、企業集群、開發集約的要求分期推進,首期建設時間為兩年,第二期建設時間控制在后3年之內。預計項目竣工后,可吸納4萬人就業,年實現銷售達100億元,稅收5億元左右。
據悉,射陽縣還在建設蘇北沿海地區唯一的生態染整中心――鹽城市生態染整工業集中區,中心總體規劃面積16.5平方公里,其中,規劃核心區面積3.61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5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后將形成60億米的染整生產能力,并與閩豪科技工業園形成對接。這些項目建成后對推進射陽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蘇北紡織產業基地必將起到里程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