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后 珠三角制塑廠轉型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明確要求從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禁止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零售場所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本報記者實地采訪了塑料袋的消費大戶和全國最早規模生產塑料袋的珠三角地區,眾多企業正面臨轉型陣痛,國內最大的塑料購物袋生產企業漯河華強塑膠有限公司已宣布解散,并宣布退出塑料袋制造行業。而目前可以取代塑料袋的無紡布,則成了投資熱門,但也不乏隱憂。
據國外經驗,推行有償使用制度將使塑料購物袋的總體使用量減少2/3左右。專家分析認為,此次“限塑令”的頒布實施,將使國內一半左右的生產企業受到直接影響;同時隨著環保門檻的不斷提高,整個塑料包裝行業將加速“洗牌”。
近幾日,廣州市恒豐塑料包裝廠林老板正忙著張羅聯系采購生產無紡布袋的相關設備。“估計至少得重新投入80萬元來購買這些設備。這對我們工廠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但大勢所趨,不轉型已不可能了。”
未來兩三年內,珠三角塑料制品行業面臨全面轉型,半數超薄膠袋廠瀕臨破產,塑料袋產量減少,環保袋增產成主流。
廣州市環保部門的一份調查分析顯示,市民到超市消費100元,上海人平均拿走4個購物袋,北京人平均拿走4.5個購物袋,而廣州人則要拿走5個購物袋。廣州市每天產生的塑料購物袋垃圾近2000萬個,相當于每人每天“制造”了兩個“膠袋垃圾”,一年產生的購物袋垃圾近70億個,成為“白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據記者了解,廣州乃至廣東地區不但是塑料購物袋的消費大戶,也是全國最早實施塑料袋等塑料制品規模生產的地區。廣東省擁有100個工人以上的大型塑料制品廠,數目都在1000家以上,那些專門制造超薄塑料袋的小廠更是不計其數。全國塑料加工制品廠家有6萬多家,廣東估計就有近萬家,其中很多制造超薄塑料袋的企業投資規模小。
“真正受沖擊的是小企業,它們將逐步被淘汰。但對整個塑料袋生產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限塑令’將給上規模的塑料袋企業一個占領新市場的機會。”中國加工工業協會的相關人士指出。
6月1日,“限塑令”第一日,記者在位于廣州市車陂路的卜蜂蓮花超市入口處看到,已有工作人員專門擺臺銷售無紡布環保袋。像卜蜂蓮花這樣開始力推無紡布袋的超市在廣州已占主流。
6月2日,在廣州市新塘鎮某工業區一家塑料包裝廠里,記者見到的則是另一種情景——不到200平方米的車間里,原料堆在一角,一臺吹塑機已停止運轉,幾個工人無所事事地在辦公室里或玩牌或下棋。
“老板已沒露面好久了,如果不是工資還沒拿到手,我早就想走了,估計老板已放棄這個廠了。”這家工廠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員工私下對記者表示。
很明顯,“限塑令”的威力已對上述這樣的專業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小型廠家顯現出來。
廣州市恒豐塑料包裝廠同樣受到沖擊。“以前超薄塑料袋占到我們工廠的銷售額的10%左右,直接影響并不算太大,但是間接影響卻很大,因為以前那些做超薄塑料袋的廠家現在面臨著轉型,轉而去生產加厚的塑料袋或無紡布袋,與我們現在的主力生產形成了面對面的競爭。”該廠林老板表示,以前很忙,經常加班,現在都沒有了,從去年底行情就急轉直下,現在估計已經減產20%了。
據了解,為了將這10%的生產量慢慢向無紡布袋和可降解袋轉型,估計恒豐塑料包裝廠至少得全新投入80萬元來購買這些設備。這對他們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記者同時了解到,除了“限塑令”,原材料的上漲、缺工等均對塑料包裝制品行業影響也很大。“這個行業的利潤率大概在10%,處在比較低的水平,而近年來原材料上漲過快,多方面的因素造成這些企業經營比較困難,這次的打擊更是讓生存空間沒有了。現在據我所知,小廠都在找出路。”林老板告訴記者。
據悉,由于超薄塑料袋的生產工藝、生產技術及設備都比較簡單,使用的原料是回收加工的塑料袋,前期的投資額也僅僅是幾萬塊甚至幾千元,因此,專門生產塑料袋的大型企業并不多見,絕大多數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此次“限塑令”的下發,受到沖擊最大的也就是這些小廠家。
當然,不光是小廠家,一些大型廠家同樣受到影響,6月2日,本報記者致電廣州白云區新市一家大型主要生產超薄塑料購物袋的工廠李廠長,李廠長在接到記者電話后很不耐煩地掛掉電話,“想到這事就煩,不想談。”
而相對規模較大的廣州豐達膠袋印刷有限公司賴榮告訴記者,這些“限塑令”對他們同樣有些影響,但并不大。“我們的袋子進入超市的比例只有15%至20%左右。現在對超薄的有限制,我們就生產加厚點的或者生產無紡布的,轉型對我們來說難度不大,只是引進一些設備。”
而規模同樣不小的廣州宏圖塑料袋有限公司也表示,“我們主要生產的是服裝等大袋,以出口為主,很少做超薄的產品。”該廠何先生告訴記者。
國內最大塑料袋企業華強塑膠再生記
“我們不叫華強了,現在的名字是惠強。”6月2日,記者撥通河南省遂平縣華強塑膠有限公司的電話后,一位工作人員如是應答。
4個月前,作為中國塑料購物袋行業龍頭企業的華強塑膠突然宣布停業轉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一種公開的說法是其所生產購物袋90%均在國家禁令范圍之內。
如今,位于遂平的華強塑膠正欲借“惠強”之名重生。“我們正在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塑料袋。”上述工作人員說。
突然停產
事實上,在華強塑膠旗下,除了遂平華強,還有一家位于漯河的企業,即漯河華強。兩家企業都是由廣州市南強塑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南強)在河南投資的企業,主要生產塑料包裝袋,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達50%左右,部分省市達到70%。
公開的信息顯示,上述兩家企業共有員工約2萬人,年產量25萬噸,年產值22億元,其規模已連續11年居本行業全國之首。
今年2月1日,遂平華強與漯河華強同時宣布停產清算。
“老板不想干這行了。”華強的幾位工作人員都向記者說。而讓華強的老板陳殿成心生退意的因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
當時,針對停業原因,華強方面的說法就是“國家政策調整,企業決定解散”。此處的“國家政策”即指將于今年6月1日實行的“限塑令”。
1月8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且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按照“限塑令”,華強產品有70%以上(有數據顯示為90%)屬于規定禁止生產、銷售的超薄塑料袋。同時,按照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預計,中國實施以上政策后全國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減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將大幅上升。
華強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相關人士指出,在華強,10年及以上工齡的員工不在少數,按照新勞動合同法的規定,2000多名員工將成為華強的永久員工,僅此一項,華強每年將要多支出上千萬元的費用。
此外,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年屆70的陳殿成的身體狀況,均成為其最終選擇撒手的原因。
遂平縣中小企業服務局局長徐俊彥曾透露,雖然華強公司效益一直不錯,但是2007年也出現了幾百萬元的虧損情況,可能和原材料漲價有關。
轉型重生
4月18日,一家名為惠強塑業的公司開業。當時,公司舉辦了盛大的慶典儀式,遂平縣政府主要負責人悉數到場。
惠強塑業的前身正是遂平華強。據了解,自1995年該廠以來,遂平華強已成為遂平縣當地財政支柱企業,并解決了大量就業。當地政府不愿該公司就此關門,于是多次前往廣東華強塑膠總部協調,希望能夠留下工廠。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