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等產業陷入升級困局
鄭葉明面對記者的第一句話是:“鞋企難做啊。”
該不該把鞋廠辦下去這個問題,困擾了鄭葉明幾個月,最后還是打定主意堅持下去。之后他費盡心思動用親戚朋友的各種關系,找到一個信用擔保公司為他的鞋廠擔保,向銀行貸到一筆600萬元的周轉資金,用以緩解資金緊缺之急——這一數字幾乎是他鞋廠的全年利潤。
鄭是東莞市寮步鎮一家擁有近千員工鞋廠的老板,他和東莞最近一年多倒閉的大批鞋企的經營者一樣,碰到了經營鞋廠7年來最艱難的一年。雖然拿到貸款給了他渡過難關的希望。然而,對于前景,鄭葉明仍然不敢樂觀,他認為,到今年年底東莞將會有更多鞋企倒閉。
據東莞一家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多,東莞有近2000家鞋企倒閉。熟諳東莞制鞋業的鄭葉明也認同了這種說法。
這么多企業倒閉無疑是東莞市執政者不愿看到的狀況。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不久之前的一次會議上說:“東莞產業升級,不是要搞死企業。”然而,事實上近年來當地企業的大量“死亡”,已經超出了執政者的預想。
東莞是全球最有名的“制造工廠”。20多年前,東莞引入加工貿易產業,形成了后來令東莞人自豪的“東莞模式”,一度成為國內其他地區學習的榜樣。然而,近10多年來,“東莞模式”被廣為批判,“血汗工廠”、治安、環境等成為“東莞模式”引起爭議的焦點。東莞的執政者也開始反省,新世紀開始,他們提出產業升級,力圖打造一個新的東莞。
然而,產業升級的主體——企業老板鄭葉明們至今都說不清楚產業升級怎么升,甚至連基層的許多官員也難以說得清楚。
鄭葉明說:“不要說我們不知道,連政府的官員也搞不清楚該怎么辦,特別是鎮一級的官員。”東莞市科創投資院院長林江說:“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很多官員確實也不知道升級升到哪里。”從東莞的整體來看,近10年的升級之路之后,加工貿易業仍然占了絕大部分經濟份額,這些企業仍然以接訂單的方式生存。林江說:“加工貿易型企業愿意升級的只有少部分,而這少部分企業中升級成功的少之又少。”
改革開放30年,東莞曾經開創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道路。30年后,他們又站了一個新的起點,去探索一條升級之路。但正如林江所說說,東莞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升級“陷入了一個困局”。
鞋企之殤
近年來,東莞加工貿易型企業的倒閉之潮就沒有中斷過。然而,無論是企業老板還是當地政府,似乎都對扭轉這種趨勢顯得有心無力。林江說:“這么多企業倒閉,東莞政府當然是不愿意看到的,然而,他們能怎么辦?只能對外界說,這是市場規律。”東莞的研究者普遍認為,制鞋行業只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而被推到了倒閉的最前列,東莞的絕大部分企業仍然面臨著和鞋廠相同的命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抗風險能力低等共同點把它們歸到了同一類。“如果自身沒有改變,他們遲早會和制鞋企業一樣面臨困境。”東莞一家媒體的總編說。
鄭葉明說:“就拿倒閉的鞋企來說,如果有一筆周轉資金,它可能就挺過來了。”然而,政府已經不會再像過去的20多年一樣,利用政策給它提供這么一筆資金。銀行也很清楚這個行業的不“景氣”,也不會再輕易地把資金投入到它們身上。很多鞋企沒有走過這一關,而鄭葉明是幸運的,因為他是東莞本地人,依靠親戚朋友幫忙他拿到了“救命”的貸款。
東莞幾乎所有鞋廠的產品都是外銷,拿到來自香港或國外的訂單,然后生產,轉銷歐美。簡單的加工模式使它受制于國外市場,抗風險能力也很低,人民幣升值更是讓這些企業幾乎無法承受。鄭葉明說:“單是人民幣升值這一項,每一雙鞋的利潤就減少了5%。”據東莞一家銀行統計的數據顯示,東莞這類鞋企的年銷售利潤是8%到9%。而新勞動法頒布、成本上漲等因素加速了鞋企的“死亡”。鄭葉明表示,這些因素使鞋廠的利潤比去年下降了差不多10個百分點。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