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快速升值弊端初現
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1:6.5成為出口型企業的生死關口
日前,有關監管部門針對本幣升值對企業和銀行影響的調研報告正式出爐。結果顯示,多數出口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承受力一般在1:6.5-1:7之間。企業表示,如果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10%或達到12%,多數出口企業將難以生存。
“自人民幣快速升值以來,珠江三角洲部分外貿企業生存都出現困難了,相當一部分出口型小企業都倒閉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愛股,行情,資訊)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是表示。他認為,在一季度出口增長出現明顯下滑的情況下,人民幣不宜快速升值。
不少調查企業表示,影響出口的因素中,匯率成為首要原因。而排在匯率之后的兩大因素依次為:稅率和利率。出口下滑使企業的利潤大幅受壓,而匯兌損失,則再度令微薄的利潤雪上加霜。在去年6.9%的升值和今年一季度4.07%的升值幅度之下,不少涉外企業的匯兌損失開始迅速擴大。
中國銀行國際市場部金融專家譚雅玲判斷,對出口型大企業來說,人民幣匯率的生死關口是6.5,而中小企業肯定更難生存。
此前,經濟界曾普遍認為,由于政府對高通脹的擔憂,監管層傾向以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脹問題。但顯然,隨著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弊端同時顯現,監管層將面臨政策兩難問題。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通過本幣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脹問題,要從結果來看。他分析,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升值約在4.4%,但同時間,石油、大宗商品的漲價幅度在20%-30%,通過名義匯率的升值對抑制通脹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劉煜輝認為,本幣升值在一個小的經濟體內,可能對抑制通脹有用,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特別是對石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非常強勁的國家,其效用會大打折扣的。
但不少專家認為,國家通過匯率政策來抑制通脹措施是否會調整,關鍵看下半年的物價走勢。如果下半年物價能得到有效緩和,人民幣升值極有可能在同期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