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趨淡倒逼經濟結構轉型
嚴峻的出口形勢,正在促使中國考慮經濟發展模式的加速轉型。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21.4%,這是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0.6%,這是四年來的首次下降,同時,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0.6%,由于人民幣升值加快,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降幅更高達17.7%。可以預見,隨著次貸危機對全球實體經濟影響的加劇,以及國際通脹形勢的惡化,今年后八個多月的出口形勢,很可能比目前變得更差。
出口數據的低位徘徊在今年全年很可能難有根本改觀。美國的經濟衰退很可能是U型反轉,而不應期望很快走出困境。
近日閉幕的第103屆廣交會現實地折射出這一點。就會展的重頭戲紡織品來說,不僅參會外商人數大幅下降,甚至大部分紡織品館的參展商提前退場;同時,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的成交量,分別比上屆有明顯下降。由此,有必要對今年出口形勢的嚴峻性作充分準備,并認真分析個中原因。筆者認為,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出口需求下降是一方面,這勿庸置疑;但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升值和成本上升的影響下,我國出口產品被迫提價,也是造成出口明顯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體現出中國出口對低位定價的嚴重依賴,將中國產品以低廉價格取勝的軟肋暴露無疑。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今年一季度對美出口在多個重要商品類別出現明顯下降。如果美國真的被迫削減消費,那出口下降則不可避免。
不過,中國廠商提高報價或是導致出口下降更直接的原因。人民幣對美元迄今已升值4.1%,而中國用工、能源、原材料、運輸等成本的增加,也讓中國出口大幅提升了報價。據報道,服裝企業杉杉集團計劃全年漲價幅度在一到兩成。中國商品歷來以價格取勝,而價格優勢的初步喪失,已讓我國出口業吃盡苦頭。這一點值得引起反思。
本幣升值和成本增加,對一國的出口行業造成負面影響是正常的,但中國的出口模式決定了這種負面影響將被過度放大。對紡織企業的調查顯示,今年紡織品服裝綜合出口價格提升幅度大約在7.18%,而人民幣升值幅度將在10%以上。這就是說,僅人民幣升值一項,就將擠去紡織服裝行業3%左右的利潤,而去年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僅有3.9%左右。應該說,從國際匯率史來看,當前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并不算驚人,考慮到對歐元等其他貨幣幣值也在對美元升值時,尤其如此。實際上,中國的貿易條件并不是對所有國家都是惡化的。但在一國經濟上升時期,匯率適當地升值從未像中國這樣引起成千上萬個企業的生存擔憂。
前瞻地看,中國出口業面臨的價格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中國出口業急待轉變發展模式,轉變競爭著力點,即改變單純的同質化的價格競爭戰略。
經濟學研究企業競爭行為所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企業應該實行產品差異化戰略,避免單純的價格競爭。經典的伯特蘭德模型告訴我們,如果產品是完全同質的,即便市場上只有兩家企業,最終的競爭結果必然是,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獲得壟斷利潤。因為在兩家產品對消費者完全等同的情況下,企業只能依賴價格競爭,價格只要便宜一點,就能贏得絕大部分市場。結果就是企業間的價格戰。這種情形正是我們在中國出口企業間所看到的。由于我國企業主流的出口產品都未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這就混同于一般產品。因而,盡可能地壓低價格就成了企業生存的惟一抓手。這一戰略在當前和今后的出口環境中將很難奏效。
實際上,中國出口業發展模式和競爭模式嚴重透支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研究顯示,中國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還處在相當低的水平。中國制造1美元產品的勞動力成本是5美分多一點;而美國大概是60美分,印尼約為9美分,泰國將近20美分。在勞動力成本尚具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匯率變化帶來如此劇烈的影響,是不合理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嚴峻出口形勢的倒逼之下,中國出口業應加速轉變發展模式和競爭模式。這將是一個痛苦的轉變,但這能夠使得中國制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