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棉花產業鏈
在經歷了價格的大起大落、企業的水火洗禮之后,中國棉業新的考驗接踵而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林乃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總結,從棉農到加工企業,到棉商,再到紡織企業,棉花產業鏈各個環節不約而同地面臨著困惑。
首先是棉農的困惑。調查顯示,2008年的棉花種植面積相對穩定,但并不像預期的那樣樂觀。這是農民經過計算后的必然選擇。2007年度棉花收購價格居于歷史高位,去年9月-12月,全國新棉收購價格平均為628.09元/擔,同比上漲7.6%,棉農收益不錯。但今年2月-3月,國家連續兩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價后的最低收購價格,稻谷比2007年增長9%-10%,小麥比2007年增長4%-7%,國家還采取措施增加種糧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農資、良種補貼提高后,棉農必然要權衡糧棉比較收益,看種棉是不是還合算?
其次是加工企業的困惑。2007年度籽棉收購價格居高不下,皮棉銷售價格卻低調平穩,甚至一度出現購銷價格倒掛,只是由于食用油價格較大幅度上漲,棉籽、棉籽油等副產品身價倍增,才在一定程度上撐起了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今后一個時期,食用油市場仍然偏緊,但棉農要收益、棉紡企業降低成本仍然是產業的常態,加工企業只能在狹窄的利潤空間尋求發展。
第三是棉商的困惑。本年度以來,美國次貸風險波及,國際投機資金炒作,國際棉價暴漲暴跌,紐約期貨多次出現漲停、跌停,現貨跟隨期貨也大幅波動。
紐約期貨今年5月合約最高曾達到88.86美分/磅,美棉現貨遠東到岸價格指數最高達到90美分/磅,但3月上旬以來,國際棉價大幅下挫,期貨跌幅一度達到20%左右。而國內現貨價格相對平穩,一度外漲內跌,逆向發展。流通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經營風險加大。
所有的困惑累加在一起,最后讓紡織企業的困惑越加放大。對企業個體來說,冬天似乎在一夜之間來臨了。今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棉花配額在手里,進不合適,不進也難舍;《勞動合同法》的修訂使得勞動力成本上升10%-30%;另外原材料、能源價格也在不斷上漲。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抽樣調查,2007年下半年與2006年下半年相比,勞動力成本平均上漲了13.96%,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成本平均上升了3%。
成本的上升使全行業利潤不斷下滑,大多數企業瀕臨虧損,人民幣升值壓力、從緊的貨幣政策、出口退稅率下調、節能減排政策約束、進口新型紡織機械設備退稅取消、國際市場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疊加,讓紡織企業的經營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