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服裝行業經濟運行簡析
2008年以來,雖然我國服裝行業繼續面對著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國內宏觀政策趨緊、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國際需求疲軟等多種不利因素,但是行業繼續保持了較平穩的增長趨勢。然而不利因素的影響仍然是明顯的,由近日公布的服裝行業相關統計數據看,從產量、盈利指標、出口數量等方面就可見一斑。
產量,孕育第三次增長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首季服裝產量43.12億件,同比增幅僅為5.87%,比2007年同期大幅回落近15個百分點。
今年首季服裝產量增幅回落,究竟是雪災和春節假期的影響還是產業在“衰退”?服裝專家認為,我國服裝總產量在過去的10年中增加了3.4倍,比20年前提高了17.6倍,已經超過全球服裝總產量的1/4,證明行業不可能永遠保持兩位數以上的產量增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產量有兩次快速增長期。
第一次是從1988年開始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嘎然而止的“黃金十年”,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服裝產業得到了極為蓬勃的發展。這十年實現了產業規??焖贁U張,服裝出口增長6.5倍,產量增長4.7倍。這個時期備受關注的關鍵詞恰恰是“規模”。
第二次產量快速增長是在2000年以后到2006年期間,但單就產量增速來說已經明顯低于第一次。7年中,服裝總產量和出口均增長了2倍。這是一個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和以品牌為核心縱深發展的階段,被提到最多的兩個字是“品牌”。
專家認為兩次產量的沖高正是兩次服裝行業大規模產業升級的結果和佐證。第二次產業升級在2007年的重重困境中悄然收尾,但一個時期的結束也孕育著另一個時期的開始,第三次產業升級正悄然拉開帷幕。
盈利,成本上升推動行業升級
2008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服裝行業銷售利潤率為4.29%,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5.1%;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56%,同比下降4.72%;凈資產收益率為14.79%,同比下降3.13%。
近幾年服裝行業盈利指標,唯有毛利率在不斷上升,其他指標在2007年都有回落。專家說,成本上升在抑制利潤水平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近兩年服裝企業幾乎各項成本都勾勒出陡峭的上升曲線。
過去10年內,一線工人平均工資翻了兩番,用于提高職工待遇穩定職工團隊的住宿、伙食、醫療等方面的福利費用更是水漲船高;原材料成本隨著上游產業變化、產品檔次質量等提升悄無聲息地步步漲價;物流成本隨著交貨期縮短和原油價格上漲造就了幾乎被忽略的成本黑洞;水電氣等能源類成本也在不斷加價;對于出口型企業,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美元兌換成本上升速度讓企業的應對跟不上步伐;多變的政策產生的成本也無法被忽略不計;新勞動合同法又是一項對企業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重大考驗。
不過,成本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價格惡性競爭,使行業、企業更多考慮如何良性的、可持久的解決成本問題,提高企業、行業盈利能力。
出口,供給與需求出現偏差
據海關統計,2008年1-3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232.01億美元和64.02億件,同比分別為14.71%和5.05%。從月度出口數量可以看到,2月份我國出口下降與以往的春節下降曲線保持著十分吻合的一貫性,但是3月份卻沒有像以往一樣反彈回下降前水平。
盡管我國服裝對外依存度在逐年下降,但是出口業務仍然是行業興衰的一大重要支撐。剛剛閉幕的廣交會反應2008年下半年的接單情況,而一季度的數據情況已不免讓人擔憂。廣交會上難言的冷清不禁使人疑惑我國服裝行業是春暖乍寒還是真的進入了“嚴冬”。
不得不承認國內的需求與國際需求的關聯度正在加深。國際經濟放緩,需求疲軟導致我國服裝出口下滑,這不僅表現在需求數量的下降,同時也表現在需求品類的變化和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可恰恰在這個時候,我國服裝出口受到成本重壓必須漲價,這就造成了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偏差。
危機暴露 應主動應變
業內人士認為,2008年我國服裝行業處在一個內外交困的艱難時期。如果說2007年行業在疲于適應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成政策因素變化,那么2008年需求的變化則是行業遇到的最大問題。危機暴露出很多深藏已久的問題,從坐以待斃到被動適應再到主動應變,2008年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