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企業在全球范圍的上市與退市
當中國企業一窩蜂擠IPO這座“獨木橋”的時候,另外一些企業卻反其道而行之。未上市企業不愿意上市、已上市企業選擇退市,這在全球證券市場已屢見不鮮。特別是近兩年,退市幾成風潮。
像惠普這樣實力雄厚的公司退出資本市場的例子近年來并不少見。在退市大軍長長的名單中,我們既能看到巴斯夫和Avaya這樣的跨國公司,也能看到大眾食品、華晨汽車和TOM在線這樣的中國企業。
這些選擇退市的企業可能各有各的理由,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IPO縱有千般好,也并非有百利而無一害。所謂幸福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在資本市場融資誘惑背后,暗礁重重。
價值被低估,是選錯了人家還是投錯了胎?
2006年8月,在國內企業排著長隊到香港上市的熱潮中,國內肉制品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大眾食品卻主動從香港聯交所退市。大眾食品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上市,為了提高股票交易量,2002年10月,又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盡管大眾食品的贏利狀況非常良好,但是,在香港二級市場上的交投卻很清淡,總交易量只有新交所的1/10,遠遠沒達到二次上市的目的。公司長期股價低迷,不僅無法再融資,還要為此支付不菲的成本。最終使得大眾食品不得不做出退市的艱難選擇。
像大眾食品遇到的這種狀況,多是因為不同地區的證券市場對于同一個企業的估值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這一點類似普通商品,企業作為證券市場上公開出售的“商品”,其價格決定于客戶對其的認知,對企業產品和市場發展前景的深入理解。以中國石化為例,2000 年在香港上市時,每股發行價僅1.61元,以1999年每股凈資產計算的發行市凈率只有1.26倍;而2001年在國內上市時,以2000年每股凈資產計算的發行市凈率高達2.97倍,是境外發行的2.35倍。境外上市折價多達60%以上。
這種異地差價的情況并不只出現在傳統行業,即使對于新興的互聯網和高技術企業,國內經營的模式也可能與海外完全不同,在市場無法理解這樣的差異時,企業公開上市的價值就要被大打折扣。比如搜狐、網易這樣的中國門戶互聯網上市公司當年在納斯達克就曾因為長期不被投資人看好而股價低迷。無獨有偶,TOM在線也是投錯了胎,在死水微瀾的香港創業板市場無人待見,在納斯達克也沒有得到垂青,盈利模式更是不被資本市場所認同,幾度挫折使得TOM在線最終莘莘而退,郁郁不得善終。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