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每年兩三百家鞋廠倒閉 制鞋業面臨洗牌潮
制鞋業:新一輪洗牌浪潮悄然襲來
“作為鞋廠的老板,壓力越來越大了。”東莞松江鞋材廠柏再駿總經理很無奈:“從去年到現在,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使得鞋廠面臨巨大的壓力。”
在東莞,與柏再駿面臨同樣困境的鞋企老板不在少數。擁有600多名員工的東莞樟木頭貝家鞋業董事長王偉告訴記者,東莞不少中小型鞋企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些實力較弱的鞋企已悄然倒閉。
當前,東莞正大力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鞋業該何去何從?在東莞這個被稱之為“世界鞋都”的城市,制鞋業老板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抉擇,新一輪的洗牌浪潮已悄然來臨。
產業現狀
每年注銷兩三百家鞋廠很正常
關于東莞鞋企大量倒閉的傳聞在去年10月左右甚囂塵上。有消息稱,去年10月以來,東莞制鞋、家具等傳統企業出現大批量撤退。更有甚者稱,僅2007年前三季度,東莞就有數百家鞋廠倒閉。
是否果真如此?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秘書長黃春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掌握更準確的信息,他專門前往東莞市工商局了解情況。東莞市工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東莞開業和注銷的鞋廠數量分別為883家和346家,2007年開業和注銷的鞋廠數量則分別為501家和289家。到2007年,東莞累計有制鞋廠4404家。黃春明認為,相對于4000多家鞋廠的總量來說,每年注銷兩三百家是很正常的。
而根據東莞市外經貿局等有關部門開展的調查顯示,去年東莞有200多家臺企終止了合同,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在制鞋、五金、紡織、家具等行業。終止合同的原因包括合同正常到期、“三來一補”轉“三資”企業、經營不下去等。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認為,沒必要對這樣的結果大驚小怪,這只是行業內部洗牌的結果。從2002年到2008年,中國的鞋廠從2萬多家猛增到3萬多家,但消費人群并沒有相應擴大,造成產能過剩。鞋企通過殺價等手段獲得生存空間,鞋價提不起來。如果一雙鞋出口后賣100元,利潤只有5—8元。有“世界鞋都”之稱的東莞也不能避免這種競爭,一些實力弱的鞋廠必然會倒閉。
記者調查發現,讓東莞鞋企處于倒閉漩渦中的標志性事件,是常登鞋廠的倒閉。去年12月20日,位于東城主山管理區大塘頭村的擁有近4000名員工的臺資企業常登鞋業有限公司停止經營,為員工支付了4000多萬元的經濟補償金,在業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記者連日來走訪鞋企集聚的厚街鎮,試圖在這里找到鞋企倒閉的蛛絲馬跡,不過收獲甚微。在三屯村,一位鞋企的員工說附近有一家鞋廠倒閉了。記者在他的指點下找到了這個空無一人的工廠。但據說,這家鞋廠并不是倒閉了,而是搬到了赤嶺村,附近也沒聽說有其他的鞋廠倒閉。只是在赤嶺村,記者才在知情人士的介紹下,找到了一家已經倒閉的鞋廠———德力鞋廠。德力鞋廠的原廠房已經成為對面一家電子廠的生產基地。
產業分析
五重因素擠壓鞋企生存空間
在記者的調查中,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鞋企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他們分析認為,至少有五重因素在擠壓鞋企的生存空間。
油價高企導致原材料上漲
鞋企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的是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利潤空間變小,油價高企導致制鞋業原輔材料價格暴漲。
柏再駿說,從去年到現在,制鞋所需的化工產品價格出現了近20%左右的漲幅,鞋子的利潤越來越少了。有些新材料,如TPU等,每噸上漲2000—5000元不等,這些材料已經被消費者所接受,用替代品不僅關系產品性能、質量、檔次,而且直接影響消費市場,企業不敢輕易使用替代品。
-
- 確定
共1條評論
-
- 鞋材廠[縫制設備網網友]
- 要找倒閉工廠,不要去問鞋企員工,也不要去問工商局(數據不實),問鞋材廠的老板或高層你就知道倒廠遠不止你所聞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