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中國沒有企業家"?!
這觀點有道理,也很大膽甚至也沖動。但是不得不審視我們自己了,成功的企業家在哪里?中國過去的二十年中,有經濟奇跡,但很少有一直成功的企業,大多數是曇花一現,自然也難有堅持下來以至于達到成功而稱為"企業家"。
制度的困境
中國經濟相當奇怪。過去二十多年出現了驚人的增長,但偉大的企業家卻似乎是空白。深入分析會發現,這是一種排斥企業家的經濟模式。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主流經濟增長模式是政績驅動、官員主導、投資帶動,其實是一種尋租經濟。壟斷企業自然不用說,即便是那些跨國公司,其業績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政府所設立的“租”:免費的土地,異常低的勞動力價格,幾乎由存款人倒貼錢的信貸,還有政府的牌照,所有這些,轉手倒賣傻子都可賺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盡管中國的法制并不健全,財產權也沒有穩定保障,官員相當腐敗,地方保護主義仍然盛行,但跨國公司頭頭們卻無不連聲稱贊中國的投資環境。
在這樣的政經環境中,可以催生經濟奇跡,但難有成功的企業,自然也難有成功的企業家。中石油、中國移動的高管不是企業家,房地產開發商也不是企業家。越是在所謂的高端行業,在政府大力鼓勵發展的那些行業,尋租的成分就越大,越沒有可能形成企業家。在這些部門,企業成功靠的是權力,企業高管們的主要智慧就在于,知道如何與政府打交道。
成為企業家的基礎,被人遺忘的根本
企業的目的不是僅僅獲得利潤,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為社會做貢獻。利潤之于企業,就像吃飯之于人,但是吃飯不是人生的目的。反思中國制造,很多人在提中國創造,包括我自己也在中國創造上吶喊,但是我們錯了。世界還沒有進入中國制造時代,中國制造的突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從制造到研發,從制造到品牌,另一方面從一般的制造到卓越的制造。有人由此說,中國現在沒有企業家,都在亂搞,在投機取巧。這是個問題,可為什么很多人在以企業家居高臨下呢?真正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是什么?
亞當·斯密所謂“看不見的手”,并不是經濟學家所理解的那種逐利動機,而是道德、宗教所提供的基本規則。若沒有這些規則約束,則個人的逐利活動只能導向每個人對所有人開戰的叢林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長久的華夏文明必將成為市場體系的道德基礎。但是要有多少彎路要走,要走多長時間,則不得而知.
值得反思的中國企業
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排除政治環境以及政府許可,到底什么是企業?什么是企業家?中國到底有沒有企業家?有沒有產生企業家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以及經營環境?僅僅依靠經濟改革以及產權改革,而沒有政治改革,沒有體制的支持,以現有的環境,能否成就企業家?
數百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公共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企業的問題,至今并沒有合理的解釋。一個企業家,如果脫離創造價值,到底該有什么標準?我們能夠定義清楚何為“企業家”嗎?其實根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