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出口企業可用保險護身
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我國出口企業不斷遭遇海外客戶破產、賴賬
在次貸危機、海外企業接連破產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如何應對海外企業客戶破產、賴賬問題,專家建議,可以通過購買適當額度信用保險的方式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次貸危機全面波及中小企業
“我們最近隔三差五地加班加點,幾乎每天都要給出口企業做報損材料。”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駐浙江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前4個月,公司的工作人員平均接手的理賠案件要在50起以上,大大高于往年。實際上,今年上半年,隨著次貸危機波及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不少海外企業客戶的資金周轉出現危機,導致了破產、拖欠貨款、不還款、拒付款等賴賬現象的發生率直線上升。“在溫州的出口企業中,以皮革行業、電器行業以及汽車摩托車配件行業受損最為嚴重。”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最新出具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中國信保今年已經為投保的溫州出口企業賠付95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6萬美元增長493%;報損金額達到198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68萬美元增長191%;受理的報損案件達到12件,較去年同期的7件增長了71%。
溫州出口企業所遭遇的危機并非偶然。6月12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支付總金額達411.27萬元的第一期出口信用保險賠款,這也是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今年支付的最大金額賠款。此外,沿海地區部分紡織企業、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企業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危機。“比較而言,由于中小型出口企業缺乏嚴密的風控體系,成為此次次貸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一位專家表示。
逾九成出口企業“赤膊上陣”
中國出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危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購買適當額度的出口信用保險,使得企業一旦遇到對方企業拖欠款項的情況,仍可以通過保險賠付的方式彌補損失。”中國信保相關人士表示,此外,保險公司還可以幫助出口企業建立較為完善的信用體系。在事前,保險公司可以積極進行買方的資信調查,幫助企業篩選出口對象,準確判斷風險并給出保險額度的建議。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握有出口信用保險這張“護身符”的出口企業“屈指可數”。“在出口企業密集的溫州,其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貿易量在一般貿易量中的占比約3%左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那么,還有97%的對外出口貿易沒有任何保險。”業內人士指出,沒有任何保險的中國出口企業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
此外,出口企業采取的“先發貨、后收款”的賒銷方式,以及口頭認定熟客、漠視簽合同、簽約不規范、債權不明晰等因素,也導致了企業風險增加。
商務部研究院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出口企業的壞賬率約為5%,每年損失約為400億美元,損失率是發達國家水平的10到20倍。中國企業在出口信用風險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已然成為出口損失的重要原因。而今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企業面臨的出口收匯形勢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