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工縫紉機公司京津地區重新劃分縫制版圖
隨著老牌國有縫紉機企業如天津天工縫紉機公司等改制重組的深入和完成,以及高科技企業的崛起,作為我國縫制設備六大產區之一,近來不斷調整的京津地區期望甩掉過去一段時期里被動、重要性下降的外部印象,力圖在我國縫制設備市場“重劃版圖”。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不久前發布的2006年我國縫制設備各大產區的運行數據顯示,2006年京津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為25.5億元,比上年增長7.8%,占全國總產值的8%,產值及所占比重較往年都有所上升。盡管增幅相對有限,與計劃經濟時期的“輝煌”相比,京津地區縫制設備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然而,有跡象表明,隨著產區內的一系列調整及各個經營實體專業化定位、操作的有效進行,京津地區將有可能在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再掀熱潮,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及企業向高科技產品類型的轉移,京津地區有望恢復往日的“輝煌”。
發展軌跡
作為我國縫制設備行業最具聲望的老產區之一,京津地區的縫制機械工業基礎雄厚。在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計劃經濟時代,該地區就是我國縫制設備的主要產區,也是實力最強的產區之一。它有聞名全國的明星企業,也有國內許多地區所不具備的產業配套能力。當時,天津天工縫紉機公司與上海工業縫紉機公司、廣東華南公司、陜西縫紉機公司并稱為國內縫紉機制造領域的四大名牌。由天工公司生產的牡丹牌家用縫紉機也是那時國內最著名的品牌之一,更令人稱道的是,天工公司的家用縫紉機生產規模達到了年產量100萬臺。
當國內縫制設備行業開始邁進以工業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發展階段,以及全球縫制設備產業出現大范圍調整、轉移時,京津地區依然扮演重要角色。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京津地區受到了民營企業的沖擊,整體競爭力有所下降,如在國內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縫紉機類型——平縫機領域里,京津地區目前已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無論是大批量產品的配套能力,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京津地區都無法與南方沿海的民營企業及部分國有企業競爭。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該地區企業所積累的深厚的技術功底和人才實力等方面依然是其他地區的企業所不敢忽視的。
另外,在個別領域中,如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京津地區卻仍處于行業的前列。由于該地區成功“引進”全球知名縫制品牌日本飛馬,通過消化吸收飛馬公司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的先進技術、工藝及成熟運營經驗,京津地區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的發展極為迅速,并形成了一個頗具競爭力的配套圈。眼下,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該地區已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產區之一。
困擾因素
公平地說,在我國縫制設備產業由家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向工業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轉型過程中,京津產區的發展速度是較低于以輕工業為主的某些南方沿海省份的,除了個別領域的成功外,京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整體競爭力處于相對減弱的過程中。
對此,京津產區具有標志意義的縫紉機生產企業——天工縫紉機公司總經理陳東川表示,天津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的優勢,這主要得益于產區的工業基礎以及較長的發展歷史,然而,若論產區發展前景及發展速度,困擾整個京津地區發展的問題還是有很多。
“我個人覺得,天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現階段的發展潛力并不是很大,不會出現大紅大紫的狀況,當然,也不會很容易就衰落。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工業基礎,但有規模、經營良好的企業太少。”陳東川表示,“這樣的局面導致我們無法形成合力來拉動整個產區的發展,沒有企業出來牽頭,整個地區縫制設備產業的發展不平衡,不像南方共同發展,能帶動產區發展,并帶動整機、零件企業發展。由于北方企業習慣單打獨斗,因此形成不了合力。”
目前,在京津地區,能橫向交流、合作的企業太少。在天津,除了天工縫紉機公司及飛馬公司在國內的獨資、合資公司外,能橫向合作交流的企業非常少,同層次的能構成相互競爭關系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與此相同的還有北京,在北京,更多的是科技類企業,如做繡花機控制系統的興大豪公司及做繡花機的北方天鳥公司,基本上沒有做傳統縫紉機的企業。這些企業之間也很少有競爭合作的關系。而由于主打產品類型不同,天津與北京之間也缺乏交流和合作的條件。
“京津地區的現狀是,我的問題你解決不了,你的問題我電解決不了,缺乏合作競爭,沒有合力,無法形成集聚效應。甚至把范圍擴大到華北地區及環渤海區域,并行的企業都很少,都是不同類型的企業,相互之間并不熟悉,無法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學習。有些地區之間有點相似,但兩者間還是存在一個層次的差距,如天津與河北青縣的縫制設備產業。”陳東川表示。
而在陳東川看來,合力不夠更多的是地區“性格”的原因造成的。
“包括天津在內,整個京津地區存在著單打獨斗、小富即安的心態,像天津,就追求一枝獨秀,拼死都要壓制競爭對手,而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容易滿足,缺乏向上的動力。”陳東川認為。
此外,困擾京津地區縫制設備產業發展的問題還有企業運營成本的居高不下,這主要包括京津地區現階段配套體系成本過高,遠離服裝生產基地而造成的運輸成本上升、營銷成本上升及勞動力成本較高等等。
而體現在政策層面上,京津地區的縫制企業很難得到政府的支持,由于歷來都是以重工業為發展重心,京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很難得到像某些南方沿海省市那樣的支持力度。
未來方向
在陳東川看來,天津的縫制設備產業要取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朝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能再單純追求規模,必須針對過去一段時間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而這,也就是近段時間來,京津地區的不少企業紛紛在內部自行調整的根源。
首先是一些老牌國有企業開始了改制重組,力求輕裝上陣,轉向專業化發展路線,在利潤較高的產品領域尋求自己的一塊“沃土”。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天工縫紉機公司,按照天工的計劃,未來一段時間內,天工所有的資源將會轉移至新成立的歐馬公司內。而新成立的歐馬公司將不會再追求大批量的產品類型。
“新公司將放棄某些產品,少做一點,集中精力做好一樣東西。”陳東川表示,“因為京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只能做精才有出路。而大規模的產品,由于本區域的配套不行,很難跟浙江競爭,而通過專業化的發展,我們將能尋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占據有一定利潤的產品市場。”
而縮減“戰線”也將使新公司擁有更多的資源用于專業化產品的技術改造。“工業品要在技術上進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這都需要企業自行解決。”陳東川表示。
同時,隨著產區內各大經營實體專業化探索的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合作有望增多,形成部分合力。
此外,針對產區內合力不足及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京津產區也力圖通過地區間的聯合來解決這一問題,據北京重機兄弟公司總經理陳進透露,隨著惡性競爭的持續,北京縫制設備市場的各大經營實體正力圖成立地方性行業協會來規范市場,并凝聚更多的地區經營實體,最終形成合力,產生集聚效應。
“這件事我們一直都在做,與過去大家互不相干的狀況不同的是,現在北京的各大企業已經認識到地方性行業協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都已經有了成立地方性行業協會的意愿。”陳進表示。
事實上,在天津,地方性的協會已被提到日程上來。
陳東川表示:“隨著天工縫紉機公司改制完成后,新成立的歐馬公司將會牽頭,使地方協會成立起來。這將增強天津產區的凝聚力,最終使整個產區形成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