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后的經濟寒冬
- 中國經濟中的農業、工業制造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板塊,在這些行業中,對國民經濟產生貢獻,推動社會進步和價值積累的最高的只有農業和工業制造業,這兩個行業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和根本,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兩個行業有發展有進步,對中國經濟才能產生真正有效的價值積累,反之,如果這兩個行業出現問題,則整個中國經濟都會面臨危機。
農業關系到民生基礎,社會穩定,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而工業、制造業的意義在于,它能將原始生產材料和科學技術以及人的努力相結合,生產出能直接供給消費或者提供再生產的產品。對國民經濟而言,這兩個行業像魔術師一樣,從無到有的變出了我們日常見到的花樣百出的商品。也正是因為這兩個行業,科技發明,科研創新才有意義,人類才有必要進行學習,有必要不斷進行技術改革,這都是為了在生產的過程中更好的提高產品質量,控制壓縮成本,最大化利潤空間,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商業和服務業也是依托這兩個行業存在的,商業僅僅是流通渠道而已,它存在的意義在于降低農業、工業和制造業的銷售成本,商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為農業,工業產品找到足夠數量的消費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業利潤只不過是工業企業讓渡給商業企業的銷售傭金。
服務業更多的時候是虛擬經濟,它不直接生產和流通任何物質產品,它面對的對象是人,經營的產品是人的感受。比如金融行業,經營的其實是人的預期,銀行存款的利息是儲戶和銀行的契約,銀行對占用儲戶資金的時間成本給予的,令雙方都滿意的補償;股票市場更加是心態的博弈,股民預期某公司的業績上升,每股收益會提高,那么持有該公司股票的股民則期望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股票;房地產行業也是服務業的范疇,雖然有實實在在的房產作為產品,但是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消費者付出的鈔票中更多的是購買的房產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以建筑房產的原材料價格作為參考標準的,而是以土地的稀缺性,房產地段的稀缺性作為基礎參考指標定價的。日新月異的房產價格,就是購房者心態變化的反映。其他類型的服務業,如餐飲,娛樂行業,雖然也有一定的實物產品,能夠提升你享受的感覺,但不對你的生存與否,對社會的最終進步起到最決定性的作用,舉例說明,比如你可以選擇在家吃飯,也可以選擇出去吃飯,出去下餐館要么是因為自己不想動,要么是因為外面的味道做的好。外面沒有餐館的時候,你還是得老老實實在家做飯。
國家把握的根本和底線應該是控制好農業和工業制造業,一切調整的根本出發點也應該在不影響這兩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為基礎。但是在目前的中國經濟下,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內憂外患正困擾著這兩個基礎行業。
先說農業,我國是農業大國,這是受龐大的人口數量決定的,是國家穩定的前提條件。中央也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歷次改革都是以農業改革為先,但中央的落腳點更多的放在了保證農村穩定的基礎上,如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等,我始終認為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效果。我國的農業技術,農業生產力,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似乎在這些年并沒有質的提高,我看到更多的是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大量遷移,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積的不斷縮減,農民收入水平的相對低下和農村商業、教育、醫療水平的落后。農村和城市差異的進一步擴大會加劇以上的種種情況,一旦面臨天災,糧食收成受影響,就會出現巨大的社會隱患。
有人可能會說,從去年至今,糧食價格飛漲,農民收入也在提高,種糧積極性應該很不錯才是。但我們應該看到,物價上升的起點并不是農業,糧食價格的上漲,受益者也不是農民。種子價格的上漲,肥料價格的上漲,運費,管理費等流通渠道成本的上升給農民留下的利潤空間不會比漲價前改善多少。另一方面,農民也是消費者,即使名義收入有上升,也不能只消費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最終的生活質量不會產生多大變化。
如果說農業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基礎,那么工業和制造業就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在這兩個行業改革開放后的發展過程中,我認為政策的導向出現了偏差。各地政府在引進外資時,將招商引資額作為評價官員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標,這必然導致盲目和混亂。各個地方政府利用掌握的政策制定權,犧牲自主產業的利益,犧牲國家財政,犧牲本地勞動力的收入和福利,一切只為引進外資服務。外資投資的方向是否和本地現有經濟產生沖突?是否給民族企業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對抗外資的沖擊?勞動者的權益如何保障?這些問題一概不管。很多城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可能是政府興建的開發區,大面積的土地荒廢,以極低的價格,極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入住。有著豐富市場經驗和技術實力的國外資本登陸中國以后,再加上國家的扶持和幫助,原有行業的民族企業被殺的片甲不留。
“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目前的形勢看來,國家真正有所為的行業也就是戰備企業、資源類企業、電力電信等為數不多的行業了,其他無數涉及國計民生的工業和制造業企業,死的死,并的并,全都改制放掉了。而這些有所為的行業企業,且不論國家壟斷對廣大公民,對這些企業本身是福是禍,光是隨著不斷的海外上市,國內上市,這些企業的發展目標早已不再單純,隨著CEO的市場化招聘,各國內國際利益集團的勢力影響,這些壟斷國企早已成為少數人的獲利工具,當初為了保證他們為民所用而給予他們的壟斷權,反過來正好成為他們盤剝的有力工具。有人可能會問,中國制造不是在全球享有盛譽嗎?長三角的民營經濟也是一片繁榮啊?中國制造只不過是中國打工的代名詞而已,外資在中國的投資,都是產業鏈中最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最低的部分,我們除了犧牲國內資源、勞動力成本和福利,承擔環境污染的代價外,還送給給數目龐大的外資這個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市場。隨著對外出口額的不斷上升,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產品結構,無法提升我們的技術水平,我們的產品送給西方消費者,我們的超額利潤送給跨國資本家,他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們的經濟結構一天比一天差。我們已經徹底淪為西方的生產車間。因為至少在之前,雖然利潤微薄,但是我們的產量大,GDP總量也還過得去,但是最近終于出現問題了。美國為了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向全球輸出財政赤字,全球主要貨幣均對美元升值,這除了掠奪了我國的美元外匯儲備,還對嚴重依賴出口的中國工業和制造業造成了重大打擊,大量的民營企業面臨倒閉,外資工廠也可能在不久后裁員,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大量勞動力失業,潛在的社會問題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