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口帶動紡織服裝經濟大循環
- 1988首份服裝工業發展戰略研究首次提出以出口帶動紡織服裝經濟大循環。
1986年,鑒于服裝工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以及機遇和挑戰,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決定牽頭、承擔首份《我國服裝工業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戰略研究》)項目的研究任務。由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組織青島服裝研究所的于冠文、湖北服裝公司的趙軍、吉林服裝研究所的呂言組成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即“三人小組”,于冠文擔任組長,展開課題研究工作。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副主任譚安具體分管這個項目。
以出口為導向
1987年,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把《戰略研究》向紡織工業部申請立項。1988年6月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向紡織工業部提供了戰略研究匯報提綱,提出到2000年我國服裝業出口下限設為250億美元、上限為350億美元的目標,這個服裝單項規劃超過了紡織工業部當時預計的總規劃。
不久,紡織工業部召開了課題鑒定會,當時有些參加鑒定會的專家、學者對《戰略研究》確定的上述目標數字“嚇”住了。因為1987年我國服裝出口只有37.49億美元,12年以后,要增長到300多億美元,有點“不可思議”。但課題組據理力爭,反復論證,幸運的是,這得到了參加鑒定會的紡織工業部部長吳文英的肯定。
《戰略研究》指出,我國服裝工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無論產值、產量、出口換匯都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但主要表現為量的變化,還沒有產生質的飛躍。服裝加工面料比重過低(20%)、成衣出口比重過低(35%)、成衣率比重過低(36%)三大矛盾突出。因此,我國服裝工業發展的著眼點必須以出口為導向,利用國內外兩大資源,面向國內外兩大市場,紡、染、成衣、輔料、縫紉機械等配套工業整體發展,科技——生產——流通一體化,“改革、開放、發展”三位并舉,立足于大系統、大循環、“大紡織”、“大服裝”的總體發展戰略,“提高深加工”(終端化)、“提高賣價”(附加價值)。并預測我國服裝工業到2000年的衣著消費結構將從“生理性需求占統治地位階段”進入“追求個性與時尚階段”。
建立大紡織格局
《戰略研究》的指導思想,以紡織部制定的戰略思想為指導,利用改革機制,結束服裝工業長期分割、保守、封閉、落后的初級階段;造就一個依靠勞力廉價優勢,高智能、中高技術、勞動密集三結合技術結構,以服裝為龍頭,能夠一致聚焦,帶動紡織工業整體發展的系統工程體系,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可歸納為:優化結構,一致聚焦,依靠優勢,整體發展。
戰略階段分為三個:“七五”后二年為戰略實施準備階段;“八五”為戰略發展階段;“九五”為戰略調整、完善階段。戰略發展模式分階段劃分:1995年前,采取以中高檔產品為主攻方向,定牌、來料加工為主要方式的加工型(香港型)發展模式;1995年后,以我國開發、設計的產品出口為主,以來料加工為輔的開拓型發展模式(意大利型)。由加工基地型逐步走向國際舞臺,開辟跨國公司,直接參與國際競爭,最后建立起進攻型戰略模式。內銷市場,則建立起外引內聯,產銷互相推動,逐步與全球戰略融為一體的發展模式。
按照戰略步驟,1995年前的加工型發展模式,應形成中高檔產品放在主要城市,中低檔大路貨放在縣、鄉企業大致分工格局。1995年的開拓型發展模式應形成時效性強,便于運輸的時裝放在沿海;內地重點放在接近原材料產地的稀有品種的開發上,并兼顧發展時令差的大路貨的分工格局。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各自的產品、技術、科研為特色,高、中、低三個技術層次,紡織系統、商業區街、鄉鎮企業三路縱隊橫向聯合。
戰略對策上,要求政企分開,加強宏觀調控職能,完善全行業的管理體制;建立本行業最高層次的發展戰略專門研究機構和工作系統;建議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建立“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協調總局”,負責協調紡織、服裝、外貿及相關出口工業的關系。以宏觀調控、規劃指導、促進聯合為其職能;建立行業協會,發揮承上啟下,橫向聯合的中介作用。
預測到20世紀末內銷市場的成衣需求量至少是80億件;而外銷市場依靠勞力廉價的優勢大約最多可保持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