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曾敬說紡織服裝業成長史
人物簡介:
王曾敬,早年曾執教于長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后歷任北京輕工業局副局長、國家經濟委員會局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司長、中國新技術投資總公司總經理、國家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紡織工業集團總公司籌備組組長、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華源集團總公司監事長等職,現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中國包裝技術協會等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
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辦公樓里,記者見到了剛剛從美國回國的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王曾敬。雖然已經拒絕多家媒體采訪,但聽說這次訪問是對紡織服裝業發展30年的追溯,作為改革開放后紡織服裝業發展的領軍者和見證人的王曾敬,推卻了日常公務,在百忙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雖然訪問只有短短的1個小時,但記者仍然能看到這位老紡織人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熱愛與關切。
出口創匯第一大戶
記者:您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紡織工業年鑒》上是在1986年,年鑒記載當時您是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輕紡局局長,當時輕紡局主要從事什么工作,與紡織工業部在工作上有什么聯系和交叉?
王曾敬:當時的國家經委偏重于對經濟發展的引導。那時政府職能和現在的不太一樣,當時是管理型政府而且偏重于經濟管理、經濟建設。政府管投資、管投入、管建設、管生產,所以設立了很多工業部,有冶金部、機械部、化工部、石油部、紡織部、輕工部等9個工業部。到上屆政府就已經把這9個工業部完全撤消了,變成9個工業協會,政府不再管這些直接投資、建設的事了。但在當時形勢的要求下,在國家擁有大量專業管理部門的情況下,國家也需要有一個綜合部門來負責統籌協調工作。
因為這些部門不能直接溝通國務院,有些事情就很難處理,比如這個說紡織工業要加大,那個說冶金業重要,國務院要費很大精力去處理這些事,所以當時成立了國家經委。國家經委里有幾個局負責這些工作,這些局的設置比部又稍微粗了一點,比如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有一個輕紡局,冶金部、化工部有個重工業局等。這些部門一旦有什么問題、有什么建議、有什么請求向國務院報告,國務院就會批示國家經委先進行初步審查、審議,了解反映的情況是不是確實、提出的建議是不是得當、國家有沒有能力解決。國家經委初審后,提出建議,國務院再通過初審建議處理這些問題。所以當時我跟紡織工業部的關系比較密切。
記者:那您后來是在什么背景下,到紡織工業部擔任副部長的,當時主要分管哪些工作?
王曾敬:1987年北戴河會議上,中央決定讓我到紡織工業部擔任副部長,1988年3月這個決定在全國人大通過并公布。把我調到紡織工業部的原因可能考慮到我之前分管這部分工作,對紡織服裝業了解相對多一點。
我當時分管的工作也很亂,生產、計劃、財務、物資、服裝都要管。那時侯,紡織工業部的地位很高,因為是關乎人民衣食住行的行業,國家的外匯也主要靠紡織業,所以與國家領導人接觸也很多。記得當時國家領導人經常會叫我們過去咨詢。有一次對我們說他手里只有4億美元,怎么樣增加?我提出要通過獎勵辦法,因為那時出口創匯的錢全部要交給國家,我想必須通過獎勵,把增加的那部分收入分下去,才能調動積極性,創造更多外匯收入。
市場化和多元化的先行者
記者:您說到要改革獎勵機制,據我所知在1988年,紡織工業部召開了全國紡織工業企業家代表會議,84名企業家代表探討了企業改革,并得到了表彰,當時紡織服裝行業的民營企業發展如何?
王曾敬:在當時的確也出現了少量的民營紡織服裝企業,但民營紡織服裝企業的起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改革開放后,紡織工業是市場化、多元化起步比較早的。在國營經濟之外主要是兩塊:一是中外合資企業在紡織業出現很早,至少要追溯到1982年。當時天山毛紡就號稱全國十大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現在看,一個針織廠的規模不會太大,但在當時能成為“十大”之一,就證明在其他行業還很少有中外合資形式,像汽車行業就還沒有。
為什么紡織業中外合資形式能最先發展起來呢?是因為采取了靈活貿易的辦法。比如國外向中國購買紡織品,但中國沒有那么多的設備生產,怎么辦呢?那么就由外國提供機器,但我們不給錢,用出口的東西抵,這叫補償貿易。在當時中國政策還不接受外資資金注入的情況下,只能創造這種靈活貿易的形式。或者是外國要我們生產20萬件毛衣但我們沒有原料,那么外國給提供原料,我們再用出口的貨物抵,這叫來料加工、進料加工。靈活貿易就是來料加工、進料加工、補償貿易。中外合資是紡織服裝業多元化的第一個起步。
多元化的第二個方面是發展鄉鎮企業,當時在城市里再發展紡織業已經非常困難了,土地、勞動力投入都有限,但鄉鎮適合紡織服裝業發展,當時農村已經允許發展工副業,發展工副業可以使農民離土不離鄉,使農民找到了一條發展生產、致富之路。但鄉鎮企業也不是一下子發展起來,最初是和城里的紡織服裝企業開展聯營。具體來說,國營企業在城里可能只有一個工廠,但生產任務很重,沒辦法就跑到農村去找工廠做加工。包括“雅戈爾”、“羅蒙”都是給國營企業做加工起家的。農民也很聰明,加工一年、加工兩年、加工到第三年時就完全看明白了。“才子”董事長蔡宗美就曾給大華襯衫廠送過扣子。當時的“才子”負責從浙江等地區給“大華”訂扣子,蔡宗美第一次把扣子送到倉庫,第二次送到車間,第三次就到車間里取經了,蔡宗美回去自己就干起來,幾年后“才子”的翅膀就硬了,可以單飛了。所以20世紀80年代紡織服裝業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民營紡織服裝企業和中外合資紡織服裝企業的快速發展。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