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制鞋業等中小企業被迫出招自救
最近,樂清白石鎮一家橡塑廠因為不景氣,裁減了一些工人。這家企業以前一直是推遲兩個月發薪水的,也就是說被裁員工要兩個月后才能拿到工資,一氣之下,員工反映到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在溫州瑞安,據有關部門反映:2008年1至2月份,勞資矛盾案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升,1至3月份勞動監察接受勞資爭議糾紛多達292件,同比翻四倍。
勞資糾紛的背后,是許多中小企業面臨困境。瑞安市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德奇在他撰寫的《工業經濟形勢分析報告》里感慨:“2008年是瑞安工業企業面臨極限考驗的嚴峻之年,也是瑞安工業經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最艱難的年份。”
許多企業、行業協會都在從事類似的調查工作。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就在持續調研溫州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試圖總結問題,摸索出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并呼吁政府關注。
以前愁困境——屋漏偏逢連夜雨
周德文的報告,把溫州企業近期的情況歸結為四大因素:宏觀調控、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
“比如,溫州市打火機行業的原材料鐿、白金、鋼等價格大漲,銅從以前的每噸2萬元,現在漲到7萬多元;鋅也從原來的每噸8000多元漲到了近4萬元。原材料普遍漲價,導致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從而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的企業去年前幾個月已定下的合同訂單,根本無法生產,因為成本已超過銷售價格。而企業的銷售價格非常敏感,誰也不敢提價,誰先提馬上在競爭中被淘汰。”
周德文告訴記者,除了他概括的四個因素,其實以往積累的“歷史問題”,如反傾銷、民工荒、用地緊張、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低等問題也照樣存在,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黃家樂的廠房如何解決
溫州潘橋康泰皮鞋廠的黃家樂,就遇到了“連夜雨”。
“所有做鞋的原材料價格都漲了,鞋膠、外包裝、鞋扣、皮料……就連鐵釘的價格也在上漲。”不過,黃家樂現在最煩惱的問題是廠房。原先他租用了某草席廠700平方米的閑置廠房,現在人家要翻修,早在去年10月就提醒他要收回了。問題是,幾個月來黃到處奔波,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
“溫州土地和廠房奇缺,像我這樣只有100多工人的小企業又不夠實力到開發區要地,眼看今年11月租房合同就到期了,我著急啊!”黃家樂說,工人沒活干,他愿意養著;做鞋沒利潤,客戶交情在。什么情況都可以調劑,就是沒廠房,那么多條生產線難道跑到露天去生產?他甚至開始考慮,是否在荒地上搭個臨時建筑應一下急。
林寅勇的貨被“卡殼”
華祥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寅勇,也在各種問題的夾縫中苦惱著。“最近南美洲的訂單縮減了80%左右,不僅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還因為反傾銷。”
“中國貨物受到了來自巴西、俄羅斯等國的抵制”,林寅勇說,在這些國家的海關,他的貨物屢屢被故意“卡殼”,最長的一次,在海關堆了三四個月,損失巨大。無奈,他只好把眼光轉向了中東市場。
榮光集團的人力成本
除了以上種種情況,瑞安市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德奇還特別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根據抽樣調查,我們對全市(瑞安)9個重點行業、31家企業執行勞動合同法后勞資支出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年平均勞資成本每位職工同比增加支出在4000~7000元之間,最高的一家成長型企業達9642元。”
提升員工工資,當然是好事,但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這一筆支出帶來的壓力也相當大。瑞安榮光集團老總李美芳就告訴記者,公司有1萬多名員工,每位每年增加5000多元,總成本就增加了5000多萬元。
“我們堅決擁護《勞動合同法》,不過成本增加得實在太快了。”不少溫州老板如此說。
現在忙自救——求人不如求己
之前,有媒體報道“20%溫企倒閉”,溫州市有關部門馬上著手開展了2008年一季度全市行業發展情況調研。據有關人士透露,這次調研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雖然有兩成企業遭遇困境,“但以我市各重點鄉鎮為單位,倒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最高為12%,最低5%”——有些企業因訂單減少,利潤下降而停產,并不等同于倒閉。
“企業現在是困難,但溫州企業向來都以靈活見長,所以現在的暫時停工停業,并不代表他們就此倒閉。”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其實,暫時停工,也是企業的生存策略之一。
記者采訪了多家企業,發現小企業有自己的門道,大企業有自己的經驗。除了“用歐元等強勢貨幣結算”、“遠期結算對沖風險”等專業性的金融手段,“拉長產業鏈”、“到國外收購公司或購買原材料”等比較大手筆的運營方法外,很多企業還有自己很樸素很簡單的辦法。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