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牌在中國把不住質量關?
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會日益開放,洋名牌離我們的生活已并不遙遠。意大利的服裝、法國的手袋、西班牙的皮鞋、英格蘭的風衣,這些昂貴的奢侈品在一輪輪的廣告轟炸下,現今許多中國人也能叫上名來,一些趕時髦、講究品質人說不定還會咬牙買上幾件"提升品位"。 可是,這些炫目光環下的國際名牌就真的代表著品質么?
在浙江省工商局最近進行的一次名牌服裝質量安全檢測中,國內品牌幾乎悉數過關,而國際品牌卻近八成不合格。檢測人員介紹說,檢測所依據的標準脫胎于歐盟相關標準,而又比歐盟標準寬松許多。但這些標榜品質、品位的國際名牌咋就過不了最基本的質量關呢?透過這一事件,我們又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出怎樣的一些欠缺呢?
"如假包換"的國際名牌服飾八成抽檢不合格
浙江省工商局日前在杭州幾家高檔百貨商場內,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3個國際知名品牌的37個批次服裝樣品和部分國內品牌進行檢測。被檢測的國外品牌包括鯊魚、都彭、HUGOBOSS(雨果·博斯)、BURBERRY(博柏利)、Aquascutum(雅格獅丹)、TOMMYHILFIGER等,主要來自意大利、英國、葡萄牙、土耳其、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產品涉及西褲(服)、襯衫、休閑褲、茄克、T恤、牛仔褲、羊毛衫、女裙、女上衣等多個類別。國內品牌則有杉杉、雅戈爾、七匹狼等。
BOSS作為德國高級服裝品牌一直給人以精致的印象
檢測結果幾乎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被檢國產品牌除個別存在問題外,其余悉數過關。而身價高于"土品牌"10倍乃至百倍的國際大牌卻紛紛落下馬來。13個國際知名品牌37個被檢批次中,合格的僅有15個批次,合格率為四成。而根據品牌計算,13個國際知名品牌中不合格的有10個,品牌合格率僅為可憐的23%。
"此次服裝質量檢驗主要按照GB5296.4-1998《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和GB18401-2003《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這兩個強制性國家標準和相關行業標準執行。"負責檢測的浙江紡織產品檢測中心主任翁宏力告訴記者。
"使用說明標注混亂是導致被檢國際名品服飾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翁宏力說。使用說明作為產品質量的一部分,在產品銷售過程中起到介紹商品和引導消費的作用。從本次檢測情況看,使用說明不合格具體表現在水洗圖表不正確不規范;產品號型規格標注錯誤、亂標注;纖維成份標注沒有用國家規定的纖維簡稱;執行的產品標準與產品不相配等。
當然,被檢國際知名服飾還存在嚴重的安全質量和虛假含量問題,主要是色牢度、PH值、纖維含量不合格。翁宏力說,色牢度差的服裝,面料中的染料容易轉移到人體皮膚上,對人體造成危害。PH值作為一個重要安全指標,太高或太低都會引起皮膚過敏。而纖維含量不合格,主要體現為標注的纖維含量和實測纖維含量不符,其中有部分屬于惡意造假。如HUGOBOSS(雨果·博斯),標注為100%純棉,實測為100%滌綸;BURBERRY(博柏利),標注為100%滌綸,實測為100%粘纖;還有的品牌標注為粘纖,實測為銅氨纖維。
對于這樣的檢測結果,作為普通消費者,絕大多數人在檢測結果公布后的第一反應是:不會吧,怎么會呢?被檢的是假冒貨吧。
和普通消費者一樣,負責抽檢的工商人員起先也對結果產生了懷疑。然而在對這些產品追根溯源后,工商人員發現被檢產品全部屬于真品。浙江省工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處副處長潘煒告訴記者說:"被檢商品不存在假冒偽劣的問題,檢測結果出來后,工商部門給各個服裝經銷商發過函,然而在整個疑義期內,幾乎沒有人對檢測結果提出過不同意見。"
名牌"質量門"拷問我國的標準缺失癥
質量問題,甚至惡意造假行為出現在貨真價實的國際名牌上,實在讓人大跌眼鏡,成千上萬元的名牌衣服,怎么連基本的用料都會造假,實在有些讓中國消費者費思量。
至于組織此次檢測的緣起,潘煒說:"一方面是因為有消費者對名牌服裝進行過投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2005年1月1號開始實施的《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一年過渡期已到,這意味工商部門對市場上的紡織品進行安全檢測有了標準可依。"原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國內對于服裝安全方面沒有相應檢測標準。《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出爐后,浙江省工商部門抱著一種試一試的心態,心想拿它當試金石對市場上的服裝進行一番檢驗,不料檢出如此結果。
不過,最令工商人員感到納悶的是,國內的《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脫胎于歐盟相關標準,而且比歐盟標準要寬松許多,但是出問題的國際名牌服裝在歐洲市場上卻沒有被檢出問題。
"是不是這些服裝企業對中國消費者心存歧視我們不好說。"潘煒認為,按道理在歐洲能夠大行其道的服裝在中國不應該出現問題。
"聽到國際名牌服裝八成不合格的消息我一點也不驚訝,這完全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國內一線品牌還是國際一線品牌,都有可能存在檢測質量問題,這其中也暴露出不少國際一線品牌在中國的生存情況。"東華大學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這樣評論道。
世界名牌服裝在中國突然“水土不服”
在歐盟更為嚴格的標準下尚能安然無恙的服裝,為何在中國市場上就出現問題了呢。聯系起一些國際大品牌頻頻在中國發生的"質量門"事件,一些專家分析認為,在揣測外國企業的同時,也有必要給自己號號脈。
應該看到的是如果沒有《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紡織品安全質量監管將始終處于真空狀態,如此將會有更多的中國消費者成為消"廢"者。而一旦有了行業標準,許多"名牌"產品立即就露出馬腳。對此有識之士指出,我國應當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進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