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資金鏈危機探源:誰動了“臺州制造”的奶酪
編者按:油荒、電荒、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環保門檻抬高、美國次貸危機導致需求萎縮……長三角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面對和解決危機成為長三角企業和有關部門的共同課題。為此,本報今日起將推出“長三角中小企業生存現狀調查”系列報道,為讀者提供來自一線的鮮活見聞,以及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的思考。
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
我國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企業飛躍集團,正因資金鏈面臨危機而受到各方關注 資料圖
“臺州制造”的危機正在步步逼近。
奧迪A8還停在原來的老地方;走創新路線的家用縫紉機也已經如愿賣到了1000美元一臺,并成為單機利潤最高的產品;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還是堅持每天7點30分就來工廠上班。這一切似乎都表明,當初修鞋匠的創富故事還在繼續。
但6月的臺州并不平靜,邱繼寶掌管的飛躍集團被曝出欠下銀行和民間高達十幾億元的債務無法償還,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高利貸,公司資金鏈面臨斷裂危險。
“借高利貸?你見過借高利貸后翻身的人嗎?”一位經濟學家這樣反問記者。
飛躍,這個仍是臺州旅游地圖上一個景點的知名企業,和其他處在焦灼狀態的臺州企業一樣,還在堅持著。
創業以來最大的考驗
曾被譽為“國寶”的企業家邱繼寶,正在和飛躍一起經受創業以來最大的考驗。在飛躍被曝出巨額負債后,各種流言和小道消息接踵而至,“沒有申請破產這回事。”電話中,邱繼寶向記者透露,目前是有比較大的負債,但還不足以達到資不抵債的地步。
浙江省臺州市外經貿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飛躍集團出口總額為1848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300萬美元大幅下跌44%,僅相當于2007年全年出口額的五分之一。
早在2005年,飛躍集團就曾被排在“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首位,時至今日,它仍是中國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企業。記者從飛躍一位高層處得到確認,飛躍目前貸款余額包括部分銀行承兌匯票,總共不足9億元,對傳言中所說的數以億計的民間借貸,則無從確認。
飛躍集團在臺州椒江占地1000畝的工業廠區,并沒有因此停工。記者中午時分在公司的食堂看到,里面座無虛席,工人和管理人員都很快地吃完飯,然后回車間進行短暫的午休。
但飛躍停掉了其中的兩條平縫機生產線,“這兩條線的生產利潤最低,我們騰出來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線。”飛躍內部一位高層告訴記者,這是最近才進行的調整,只有10多名員工為此而短暫停崗。
臺州市政府一位官員透露,他們正在幫助飛躍處理公司的閑置資產,對此,記者從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處得到證實,飛躍在當地和外地參股了一些酒店等非主營業務資產,此外還有暫時閑置的工業用地280畝左右,總價值約為5億元人民幣。此外,飛躍在境外還有一些資產。
如果這些都等到有效處理,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飛躍的資金壓力,“找到能接手工業用地的投資者是當務之急。”張銳敏告訴記者。
當談到飛躍被外界質疑的家族管理模式時,邱繼寶表示:“在現有的領導班子里,只有我和弟弟邱繼海兩人,并沒有其他親屬。”飛躍內部一位陳先生則透露,公司的核心管理層大概10個人,連邱的夫人都不在里面。
民間借貸盛行
“我們相信邱總,他一定會渡過難關的。”飛躍集團的配套供應商張禮(化名)這樣向本報記者表示。
張禮為飛躍集團提供生產配套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每年的贏利不是很豐厚,但不愁業務,企業都能正常生產。張禮說,目前飛躍集團欠自己的賬款在50萬元左右,“我不會主動去要,我相信等飛躍集團渡過難關后,會有更大的發展”。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一些被飛躍集團拖欠貨款在30萬-50萬元左右的小型配套商,并沒有主動去索要款項,但有些人目前已停止向飛躍集團供貨;另外一些被飛躍集團拖欠貨款上百萬元的供貨商,由于實力較強,還在繼續為飛躍集團供貨。
這些民間借貸,曾經是飛躍飛速發展的基石,現在卻成了飛躍的“絆腳石”。飛躍不肯透露民間借貸的數目,但有報道稱該數目達數億元。
無獨有偶,被小股東質疑的臺州另一家大型企業,也同樣被曝出有民間借貸的問題,“最過分的時候,月息達到5分。”
臺州的民間借貸一向十分盛行,從大企業到小企業,都有過不少民間借貸的經歷,這也使得拆借利率飆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
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問題所在,今年3月27日,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曾到飛躍集團進行蹲點調研。5月16日,臺州市發改委緊急開展了一個民間融資情況調查,以便深入了解臺州市民間融資的真實情況,提出有效緩解和防范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這一舉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摸底。今年許多企業形勢不太好,飛躍出現資金鏈問題后,有關部門想做一個普查性質的調研,防患于未然。”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情況并不樂觀,有60%的被調查企業認為當前向銀行、信用社借款的難度有所加大,在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這一比例更高:有77%的中小企業認為向銀行和信用社貸款存在相當難度,且貸款不能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
受調查的企業中,公開披露有民間借貸的企業占到30%。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肯于公開承認的企業,可能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不愿公開。在對待民間融資的態度上,有75%的受調查企業認為民間融資是合理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