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聯想
在美國紐約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貨等名店,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商品。新華社記侯俊 攝
長時間的閉關鎖國,剛剛打開國門,人們不免有些眼花繚亂,覺得外國的東西比中國強。所以,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出國機會的人,總會大包小裹地帶回一些“洋貨”。可回來一看,“洋貨”上竟然印著“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標示。哇!中國貨!不遠千里萬里,本想買點兒外國貨,讓親戚朋友也見識見識,開個“洋葷”,沒想到錯把中國造誤認成外國貨,鬧出了笑話。有趣的是,關于“made in China”的笑話竟然有好幾種版本,說明這個笑話絕非個別現象。
笑話歸笑話,實際上真正可笑的不是那些從國外買回“中國制造”的人,而是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初的經濟狀況。眾所周知,那時我國物資匱乏,連生活用品,諸如棉布、白糖、肥皂之類都要按計劃供應,更不要說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之類的大件商品了。一些緊俏商品,更是限量購買——如果手里沒有“工業品券”,即便有錢也買不到。而從國外買回“中國制造”的商品,正是那時國人“饑不擇食”心態下的產物。
再往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國內物質越來越豐富。這時候,即便是真正的外國貨也不覺得新鮮了。因為,外國有的,中國也有了,而且并不比外國的差。“洋貨”受青睞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僅如此,中國制造的商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市場上。據幾位經常出國的朋友講,近年來,無論是在經濟發達的歐美,還是在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和南亞,到處都可以看到“made in China”的字樣。無論是服裝、鞋帽、玩具之類的消費品,還是鋼鐵、輪船、卡車之類的生產資料,可謂無所不包、應有盡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made in China”已經遍布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紡織品、家電、醫藥、電子等十多個制造行業生產的八十多種產品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如今,把中國比喻成為一個正在建設中的“世界加工廠”并不過分。說到這里,我想起兩個與此有關的故事。
一個是從報紙上看到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的圣誕節。幾位西班牙朋友相聚,大家互贈禮物。第一位的禮物打開,發現禮物上印有“made in China”,再打開其他幾位的禮物,也幾乎全都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當時眾人的眼光里流露出的表情,是有幾分欣喜、幾分驚訝,也有幾分無奈。這個故事,說明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洲人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
另一個故事也是發端于圣誕節。一位用慣了中國商品的美國女記者,過圣誕節時突發奇想:如果沒有“made in China”,生活將會怎樣?于是,她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帶領全家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結果如何?為了避開“made in China”,她不得不花比平時更多的錢去買一雙標價68美元的“意大利”鞋;缺了中國產的塑料輪子,她丈夫沒法為兒子造一個漂亮的玩具小車;廚房的抽屜壞了,卻找不到非中國制造的工具來修理;家里老鼠肆虐,卻無法消滅它們,因為有效的捕鼠器是產自中國的;兒子過生日,生日蠟燭卻買不到,除非選擇“made in China”……這位女記者出于職業的習慣,無非是想體驗一下離開“made in China”的生活,然而卻萬萬沒有想到,竟遇到了種種挫折和困難,正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以前再平常不過的購物,在那一年里都變成了一種煎熬。”能夠把原本平常的日子變成一種煎熬,可見“made in China”對于這位美國記者是多么重要。有人就此發表意見,認為這個故事是借這位女記者一個人的感觸表達了美國人的體驗。就是說,沒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對相當多的美國人而言無疑會平添許多煩惱、將面對諸多的不便。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國家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由占世界經濟極小的份額到成為全球生產和采購鏈條上的重要一環。這變化是多么的巨大!當然,自豪也好,驕傲也罷,都還為時過早。我們還得踏踏實實把改革開放深入進行下去,讓經濟更發展、國力更強大,讓“made in China”在世界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