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世界的新財富版圖
- 今年以來,越南、韓國、印度尼西亞以及阿根廷等多個新興市場國家一改此前資本流入、貨幣升值的狀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貨幣貶值、資本外流。進入6月份后,越南以其股市在今年內跌幅接近6成的頹勢和高達25.2%的通脹率、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嚇跑了諸多海外投資者,也使自己成為眾多媒體的財經頭條和國際投機大鱷的備選美餐。
目前,人們最關心的莫過于越南金融動蕩會否令亞洲重蹈11年前金融危機的覆轍。畢竟,越南的近鄰——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金融現狀也不是很好。加上在過去一年里,受美國次貸危機的拖累,歐美日的經濟減速已成定局,全球經濟面臨著多年未遇的“下行”風險。在此多事之夏,如果亞洲爆發新金融危機,中印韓等經濟增長大戶都會遭殃。
危機的反面是契機,或者說,一部分國家的危機是另外一些國家的契機。正如全球糧價暴漲在造成數十個弱國出現騷亂的同時,反襯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并提升了泰國等大米出口國的地位一樣,因“熱錢”引發的越南股市和匯市資金抽逃,也會增加其他安全系數更高的國家的投資熱度,并令這些國家的金融規管機構更好地制訂經濟危機防范之策。
那么,有哪些國家會是次貸風暴和越南盾發燒的避風港呢?這些國家擁有什么樣的特質?在危機無處不在的時代,它們是否也已染上高通脹的瘟疫?假如它們的經濟增長持續,將會怎樣重組全球財富版圖?全球貿易的失衡是否將因此惡化至釀成世界經濟危機?
隨“石油美元”增長的野心
新年伊始,已在高位徘徊許久的國際油價陡然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到6月上旬已逼近140美元,半年內漲幅約40%,如此大的價格變動遠非消費增加、匯率變化、地緣政治局勢、自然災害等等可以解釋的。不少分析家將之歸咎為市場投機炒作,甚至點名說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這四大投行利用不受美國政府監管的亞洲OTC電子交易市場哄抬國際油價,以至于早些時候高盛公司居然拋出了油價200美元一桶的預言。
但也有期貨業者堅持認為,出于對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內全球石油短缺的擔憂,他們才作出這樣的理性預測,而這在客觀上能提醒石油生產國盡量擴產,最終將有助于平抑油價。另外,在包括“伊戰陰謀論”和“投資銀行惑眾論”在內的各種質疑還在擴散的時候,布什政府日前已針對石油期貨市場的違規行為展開自2006年以來的第二次調查,且不論查處結果如何,國際油價也不太可能回到100美元以下。換句話說,油價在近5年內連翻兩番,早就消化了美元同期貶值約30%的因素,因此“石油美元”持有者無不大發其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