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萬頂帳篷帶來的契機
6月的一天。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公司。
22歲的當地姑娘小劉已在縫紉機前連續工作了數小時,這個倔強的姑娘盡管已累得偷偷哭了起來,但仍堅持不肯休息。車間里,橫七豎八堆放著的帳篷產品仿佛一片藍汪汪的海,將她矮小的身影淹沒其中。
這些產品,都是民政局緊急訂購的救災帳篷,每個帳篷至少有五十斤重。
小劉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吃力地扯動著這些厚重的化纖制品,認真對齊針腳。周圍的姑娘們和她一樣忙碌,其中很多人都已累哭了好多次。
泰普森公司原來是以戶外用品為主業的,而近一個多月來,一萬多名工人都在為救災帳篷訂單晝夜奮戰,這些工人里,有多數是從原來生產漁具、桌椅等產品的生產線緊急調來的。
與此同時,泰普森的20多名采購員正在全國各地進行“超常規”采購。泰普森公司總經理柯登響說:“那采購,好家伙,簡直和打仗一樣!”
地震災害的發生使得帳篷需求量大幅攀升,全國帳篷制造企業都突然加大了產能,各地用于生產帳篷的原料和設備迅速陷入“被哄搶”的缺貨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泰普森的采購團隊,拎著鼓鼓囊囊裝滿現金和支票的包,第一時間就全“飛出去了”。
靈活的員工調配方式、快速的采購模式、機動自如的轉型機制,使得泰普森這家從事外貿生產的民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災后短短幾天內,民政部對泰普森的訂單從5千頂調高到2萬頂,后來又調高到5萬頂,最后,泰普森接到要求:從5月19日至6月20日短短一個月中,生產出8.5萬頂質量上乘的救災專用帳篷。整個浙江省承擔了31.5萬頂帳篷生產重任,泰普森就占了三分之一。
而此前,泰普森只生產少量完全供出口的“釣魚帳篷”,年產量不到5萬頂。這次,則是一個月要趕制一年的產量。公司先是停掉了除帳篷生產外的所有戶外用品生產,將人力都轉移到帳篷生產線;接著,又推遲了價值兩千多萬美元的海外訂單。公司一邊生產,一邊裝箱運輸,當第6萬頂帳篷誕生時,已經有5.8萬頂帳篷送上火車。
6月20日,公司超額完成了這筆訂單。
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柯登響看到了一種契機。
隨著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原材料價格的迅猛上漲、勞動力成本的攀升,長三角地區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制造型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僅在溫州一地,停產或者半停產的企業就占據了當地民企的20%。即使年銷售額已達1.5億美元、凈利潤率6.5%的“抗風險”企業泰普森,也深切感受到了“寒冬”的到來。
有的企業開始尋找出路,擴大內銷市場。泰普森副總經理賴曉?說,自從2006年匯改以來,外貿企業成本一路上升,現在已經提高了40-50%,企業必須迅速找到避風港和新利潤源,“不然等人民幣升值到6,我們就基本沒戲了”。但由于外貿和內貿的銷售和市場套路完全不同,企業怎么轉、何時轉,一直是使人困擾的問題。
而這個巨額帳篷訂單的到來,為泰普森提供了轉型契機。賴曉?認為,它既鍛煉了企業,挖掘了連企業都未曾想到的產能和調度機制,也為企業“向內轉”起到推動作用。“我們發現,除了此次救災,國內對帳篷的需求還將非常大,我們正在考慮將帳篷的生產以及其他產品的內銷常態化、固定化。”
賴曉?說,原本產品100%出口的泰普森接下來會并行外貿與內銷兩個市場,并逐漸向產業鏈高端??渠道和品牌建設轉移,“我們未來的思路是大經營、小生產,通過外包或整合控股將生產經營的風險轉移出去。泰普森自身則專心做中高端品牌經營和操控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