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式管理的荒謬
- “管理”首先管的是“人”,其次管的是“事”,以千百年來形成的中國式人治社會管理方式,去管理中國的企業及人,不管從社會文化基礎還是從人性角度來看,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是,個人認為企業管理不能脫離社會發展和潮流,當今社會已經不是過去封閉的時代,也不是過去狂熱的個人崇拜時代,網絡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讓我們整個社會近乎處于一個透明的玻璃瓶中,沒有人可以一手遮天將信息封鎖,也沒有人再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去管理人和讓人臣服。尤其是讓已經成為了社會主流力量的“80后”臣服,因為他們是一個充滿個性和崇尚自我群體,他們從小在家接受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他們是網絡社會的一代,他們更是追求理性和公平的一代,因此不可能去臣服于某個人或者崇拜某個人。在管理上,他們追求的是制度化和法治化,而不是以人治為中心的中國式管理。
中國式管理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中國式管理包括兩個關鍵詞:管理、中國式。按照中國式管理倡導者的說法,所謂中國式管理就是中國的管理者在中國環境中對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因此,研究中國式管理,就要總結歸納出中國式管理區別于其他國家企業管理特點,包括研究形成這種模式的思想、制度、歷史等機制因素。中國式管理必須考慮本土化的特點,要強調的是“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研究思路。
管理,實質并沒有好與壞之分,沒有東方與西方之分,也沒有中國與外國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適合的,即便看上去不“現代”,也應采取;不適合的,即便再先進,也要視情況選而用之。對新的好的東西要學;對傳統的該總結再繼承,但應該要有創新;管理中還是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本位再適當靈活運用方法以達到行之有效,千萬不要被任何成型的模式所套牢住。
當然管理的基礎是文化,中國文化傳統下的管理也有其特點,非要說成是“中國式管理”只是一家之言,核心應該是“收權收利放責”:權力向上集中,資源(利)向上集中,責任向下放。其實從管理本身來說,是不存在什么中國式、美國式、英國式……提出中國式管理,并不會促進管理科學的提升,無非就是多了一個本土化的概念而已。
中國式管理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和狹隘性
1、領導受益,下屬擔責
諸葛亮是中國式管理的先驅。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中國典型的“向下問責”案例。當時是整個戰略失敗,這一點諸葛亮心里很明白。而局部失利是整個戰術的體現,所以任何人都守不住街亭,這是諸葛亮再清楚不過的了。globrand.com而如果按事后推測的方式作戰,恐怕失利更快,因為平地根本不堪一擊。但事后總要追究責任,于是總能找出一個理由來使你認罪服罪。如果是平地扎營而失敗,同樣也會追究責任,當然理由就是為什么不按兵書所做。這只是欲蓋彌彰的問責,實際是開脫了諸葛亮自己的責任。當時的權力全部集中在諸葛亮那里,下屬只能按照他的錦囊妙計執行,但責任還是要分散到下屬身上,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的核心精髓,也是后人領悟到的“中國式管理”的內涵。
出了問題不是找原因,而是往上跑關系、表忠心,這就是“中國式管理”。
2、領導點頭,下屬哈腰
儒家文化重視“忠誠、孝順”,上級看下級的第一考核指標是忠誠度。只要忠心于上級,錯也是對;如果不尊重領導甚至批評領導,下級對也是錯,彭德懷就是很好的例子。儒家文化重視“面子”,上級錯是自我批評,他如果不愿意自我批評,下級千萬不能去批評上級,要維護上級的面子,“為尊者諱”。
中國式管理追求的是對領導者權威的維護,而不是對組織體系不斷進步的維護,所以在管理上領導者是核心,一切向領導看齊,成為了組織成員生存的捷徑。這不利于組織的發展與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組織的公平與合理性。
3、領導越權,下屬逢迎
美國人的管理精髓是“責權利相襯”,總統不管州長責任范疇的工作,他無權管,誰的責任誰負責。哪怕臺風來了總統也不能去現場指揮,以免越級,干涉州長職權范圍。總統不能罷免州長,也不能把一個州的資源無償調撥走;州長干得不好,該州選民自然會讓他下臺。
中國人的管理不一樣,中國人的管理,凡事領導沖在前面,才是好領導,事情才能辦好,一旦領導沒有領頭,事情就永遠也辦不好,而且大家還心安理得,感覺沒有領導事情辦不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中國式管理領導的越權成為一種榜樣力量,而下屬的逢迎也自然成為一種優秀的促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