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帶動產品還是產品帶動品牌?
到底是品牌帶產品?還是產品帶品牌?
強勢品牌自然是品牌帶產品,弱勢品牌自然是產品帶品牌。通俗的講法都這樣講,但是深層次的是:
作為許多企業的產品,距離國外產品的差距甚遠,并沒有很強的點名購買率。我們的優勢是成本和固定客戶的口碑,但其它方面如內部管理、產品更新速度、產品線豐富程度、推廣力度、渠道實力都不強。請問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產品上?還是品牌上?
做產品還是做品牌,對多數企業都是一個問題。事實上,在這方面也有過很多的爭論。就我的觀點:產品、品牌不論是在物理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是分割不開的——做產品的時候同時在做品牌,做品牌的時候也同時在做產品。那些將產品、品牌割裂分開的企業,是會走更多的冤枉路,花更多的冤枉錢的。
只是,在企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而已。就你在信里透露的情況來看,貴企業的市場地位似乎有點高不成低不就,前堵后追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情況,坎邁過了瓶頸突破了,就會迎來一次飛躍,突破不了,就可能陷入一個比較長的瓶頸期,不進則退。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資金是要講集中,但也牽涉到一個分配再集中的問題。
用產品與強者縮距離——產品、渠道等方面,正是弱者與強者拉近距離的有力武器,相對非一蹙而就的品牌而言,還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抓住現實機會;相對身后的競爭者來講,現階段的重點是對強者的進攻重于對身后競爭者的防御。
以品牌拉開與后面的差距——僅在產品、渠道等方面下工夫,銷售隊伍有意見,經銷商也不干,預期銷售目標的實現壓力也會很大。而就現階段的貴企及其類似企業來講,往往也面對著一個與此有點矛盾的問題:知名度的位列通常都遠低于占有率的位列,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功利促銷之外的公關互動。
另外,我在你的來信中注意到非常重要的兩個字眼“口碑”——口碑有優勢,在口碑背后的一些支撐性因素上也應該具有優勢。既然有這樣的強點,就應該挖掘它、發酵它,謀法將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