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縫協:整個行業需借助危機洗牌
■ 對話
作為行業的娘家人,曾到飛躍集團調研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對飛躍充滿了關懷,認為飛躍目前解困首先還是要摸清家底,搞清楚借貸規模。
新京報:你所了解現在飛躍的情況如何?
楊曉京:現在飛躍并沒有關門停產,員工也沒有放假。飛躍現在也正在瘦身,收縮一些生產線。對產品鏈集中分析,主抓贏利點比較高的產品的生產,放棄一些低端產品。
新京報:當地政府面對飛躍危機表現如何?
楊曉京:當地政府對飛躍的幫助也很大,也會有支持的措施。但政府對于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可能直接注資。
新京報:整個縫紉設備制造行業目前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楊曉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維持了七八年高速增長的態勢有所轉變。整個行業的產量產值、利潤都在下降。首先還是受下游紡織服裝行業調整的影響。其次,國家的政策對行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新京報:具體原因如何?
楊曉京:縫紉設備制造行業產業集中度不是很高。從2003年開始,許多社會資金涌進,產業規模從400多家上升到了1000多家。盲目投資帶來的后果是,對資源的爭奪、技術研發水平下降、整體質量下降、市場秩序混亂。整個行業也需要經歷這段陣痛期,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行業的洗牌,秩序的重塑。
新京報:飛躍實現重組的可能性有多大?
楊曉京:資金的融合,企業將相互持股參股的做法,在發達國家早已經有了。但是飛躍和浙江當地企業,比如說和浙江吉利,原來可能就有橫向聯合的想法,相互的交流也有。但首先還是要摸清飛躍本身的家底,搞清楚借貸規模,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解決措施。但到目前,重組也只是猜測,即使有措施,也要考慮公司的主體通過何種形式進行發展,企業文化的差異、資產配置能否融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