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產業鏈戰爭”要搶占價值高端
未來企業 必須改變產業鏈錯誤定位 ,降低成本關鍵不在于利用廉價勞動力。
本文為2008年經濟大勢下的企業發展大型經濟論壇特邀香港中文大學首席講座教授、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演講稿。
“誰是制造業大國?是美國而非中國,為什么?因為從2005年開始,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 ‘產業鏈戰爭’的時代。”郎咸平在論壇上語出驚人。他認為“產業鏈戰爭”就是在整條產業鏈上,美國把價值最低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價值最低的制造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因此,美國人把它全放在中國,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
郎咸平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近10美元,在這個產業鏈里,我們只能創造1美元的價值,而且還給自身帶來了難以避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但美國人通過“6”,獲得了9倍的價值,而且這9倍的價值沒有污染、沒有浪費。也就是說,我們創造1萬元的價值,就為美國創造9萬元的價值,我們創造100萬元的價值,美國人就會獲得900萬元的價值。所以我們越勤勞、越制造,美國人就會越富裕。也正因為這種產業鏈的錯誤定位,美國維護了綠地和美好家園,而我們中國則遭到了污染和浪費。針對現在被常常提及的產業升級問題,郎咸平認為如果只在“6+1”中的“1”上作文章,而不進入“6+1”中的“6”,那所謂的產業升級只能加重這種不平衡。
---------------------------正文--------------------
未來企業降低成本關鍵不在于利用廉價勞動力
“今天,中國的勞動力已經沒有優勢了。” 郎咸平直言,因為我們已經進入“產業鏈戰爭”的時代,在產業鏈戰爭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已不具優勢。我們惠州的一些企業,想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配合國際品牌和技術,走一條國際化的發展路子,是行不通的。郎咸平認為,在“產業鏈戰爭”時代,如果一個企業還在“1”上下功夫,還寄希望于利用國內的廉價勞動力謀求發展,失敗的結果將不可避免,因為在整條產業鏈里面,勞動力所占的成本已經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了,中國已經失去了勞動力的優勢,任何企業還想通過廉價勞動力站起來,像以前那樣,“我告訴你那不行,因為產業鏈戰爭不允許你那樣做!”郎咸平形容說,這是“血淋淋”的現實。
未來企業降低成本不在于利用廉價勞動力,而在于“6+1”中的六大塊必須高效整合,比如惠州和深圳的服裝紡織業,都沒有“6+1”,可能是不同的企業在做,從第一道環節到最后一道環節,惠州一般需要180天,至少也要100天,而西班牙有一個服裝企業,85%的產品都是在歐洲生產的,價格非常便宜,款式非常新穎,質量一般,但也可以滿足大多衣服只穿一年的時間需求,這就是“6+1”高效整合的結果,從第一道環節到最后一道環節只需12天,其效率是廣東同行企業的15倍。“‘6+1’高效整合是未來產業鏈戰爭取勝的法則。”郎咸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