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困象環生 政府應有作為
伴隨著資產價格大幅調整、高通脹和經濟增速減緩,中國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掣肘政策調整的因素也頻頻出現。更讓人擔憂的是,近期南部地區出口企業的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匯率升值、外部需求銳減的疊加效應使企業倒閉數量突增,信貸緊縮使一些企業的資金鏈條瀕臨崩潰,我們認為,這些信號應該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關注。
追本溯源,由美國次級債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放緩,繁復表象之下卻是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通貨膨脹四處肆虐的實質則是“全球金融神話”破滅后,金融資本出逃到商品領域帶來的另類“繁榮”,在全球滯脹若隱若現的大背景下,中國必定將在一段時期內面臨外部環境惡化的挑戰。
認識到這一點對國內經濟政策的調整非常重要。從企業的角度考量,在本報今年以來舉辦的多次經濟論壇上,各類企業討論最多的還是其生存環境的嬗變,得出的共同結論則是經營環境的變化速度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比如,匯率的升值幅度日漸加速,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已經升值14%,企業種種試圖消除升值負面影響的措施已經趕不上匯率升值的速度,外部需求的變化則更是千變萬化,全球經濟衰退的盛世危言已經變為現實,“次級債危機對中國影響甚微”的論調轉眼間就被逆轉,淪為笑談。
在外部環境劇烈變化的同時,國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急于求成的“冒進主義”卻屢屢上演,取消出口退稅、加強環保要求雖然迫使一些企業開始了經營方式的轉變,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對諸多行業的壟斷經營卻使企業“求退無門”,只能一關了之。短短幾年間,中國推進了包括對民營經濟放松管制、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但是市場化機制的引進卻步履蹣跚,大多數改革依舊停留在口頭上,國營企業的壟斷力量甚至愈改革愈強大,鐵路、醫療衛生、教育、電信、能源等服務業的改革多年來都沒有拿出切實的方案,更遑論推進。因為反市場化而被廣為詬病的對價格的管制雖然是為當前反通脹的大勢所逼,卻又再度強化了國內扭曲的價格體系,遏制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進一步惡化了經營環境,在現有中國的政經格局中,民營企業由于缺乏博弈能力和爭取政府補貼的政策空間,往往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
更令人擔心的問題不僅來源于未經市場化改革的服務型部門,而在于這些處于金字塔尖的服務型部門的發展滯后,處于塔中和塔底的企業則長期處于壓抑狀態。比如,鐵路部門的壟斷經營已經變相的提高了生產流通部門的經營成本,很多企業由于利潤長期被侵蝕而難以得到快速發展;電信部門則由一個新技術的倡導者逐漸異化為保守的技術壟斷者,近幾年,企業和個人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緩慢可以歸咎于此。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
從目前經濟進程的演化來看,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短期內不容樂觀。國際上,美國次級債危機遠未見底,對歐洲經濟的沖擊也剛剛開始,全球通脹陰霾籠罩,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動蕩此起彼伏;國內高通脹情勢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不得不趨緊,信貸緊縮和資本市場的衰弱使企業的資金鏈條日益缺乏騰挪空間,依據本報的調查,一些地區的民間借貸利率已經攀上月息20%的畸高水平。
因此,已經不難理解中國企業面臨的重重困境。短期內,政府必須對能源和土地等資源價格扭曲及時糾偏,積極推進國有行政壟斷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快速塑造公共財政的治理框架,唯有如此,中國經濟才能在潛流暗伏中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中國的企業才能贏得健康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