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轉型的代價
為開辦廚衛廠和鋼材廠,挪用上市公司數億元資金,中捷為轉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008年春天,另一個46歲的縫紉機大佬蔡開堅也被推向了風暴中心,6月中旬,因為挪用上市公司中捷股份巨額資金,在被證券監管部門查處后,證監會已將該案移送公安機關偵察追究刑事責任,其轉型的代價之高令人扼腕。
逐鹿中原
時間回到1994年,32歲的蔡開堅創辦了浙江中捷縫紉機有限公司。在此之前,蔡開堅已經進入縫紉機行業兩年了,兩年前中捷前身叫玉環中大工業縫紉機廠。當時,蔡開堅花了10萬元,從合作了多年的沈陽輕工研究所買來了封包機的專利,很快蔡開堅的“飛風牌”成為當時輕工部的定點推薦產品。
蔡開堅,祖籍溫州,是玉環這個由閩南人、溫州人混居的小鎮中的第一代移民。中捷的工廠所在地陳嶼一邊靠海,和玉環的城關鎮一山相隔。在陳嶼隧道沒有修建之前,所有的貨物都要通過盤山公路運出。
此時的蔡開堅對于工廠的運營并不陌生,實際上這已經是這個玉環人參與的第四個企業了。早在1985年,蔡開堅與其父等五人投資成立了玉環縣陳嶼電子儀器廠,注冊資金1.5萬元,其中蔡開堅出資3000元,生產經營電子儀器產品,兼營機電配件。
1994年當蔡開堅進入縫紉機行業的時候,其第一款產品“20U”就大放異彩:國外同行的產品售價在8000元,而中捷的產品的售價只有2000元——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這樣的價格,產品的毛利率還超過50%。
“20U”成了蔡開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隨后的兩年間,中捷一直發展得頗為順利,只是期間出口退稅由于政府財力等原因有所反復。
1996年則成為了蔡開堅縫紉機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
在這一年,巴西政府緊急調整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開始顯現:調整外匯、縮減赤字、增加部分工業品進口稅。之所以調整,是因為受到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風暴的波及,外匯連續數月入超,資金大量外流。
事后回顧這段歷史,蔡開堅的反思是當年6萬臺出口的計劃過于盲目,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捷正在大規模地進行技改、資金緊張。蔡開堅還發現了兩個細節,一是外銷的客戶回款不夠及時,二是國內的縫紉機回報率更高。由此,蔡開堅開始把目光逐漸轉向了國內。
所幸的是,這一年中國宣布經濟軟著陸,宏觀調控結束。銀根也逐漸放松,貸款利率從1995年的高點下調了20%,到1998年的時候準備金利率也松動了。
中捷不失時機研發了高速平縫機,并開始鋪建渠道。1998年8月,中捷搬遷,投資2650萬元建成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中捷二區工程。
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中,世界縫紉機行業處于低谷期。但獲益于中國服裝工業的復興,中捷再次保持三年連續增長,三年銷售收入分別為1626萬元、3429萬元和5046萬元。到了2000年,中捷的營收隨著行業走出低谷而暴漲,達到創紀錄的2億元。
轉型之路
2000年,在縫紉機主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蔡開堅突然另辟戰場,成立了浙江桑耐麗銅業有限公司(即后來的中捷控股),主營水暖管件、衛生潔具制造。
之所以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蔡開堅在國外發現,“水龍頭”是個大行業,全球一年的年銷售額有500億美元之巨,遠遠超過自己當時所從事的縫紉機行業。
一年后,中捷三區投入使用,中捷的廠區范圍擴大到100畝左右,同時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蔡開堅又創辦了浙江環洲鋼業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中捷環洲鋼業),專營汽摩配件用鋼材、建筑用鋼材等的批發、零售以及物流。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