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資倍增計劃逼制鞋業等產業升級
通過不斷提高企業用工成本來加速淘汰落后產業。
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動工資處處長陳斯毅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廣東將從今年起實施為期5年的“工資倍增計劃”,更多地運用工資杠桿作用促進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讓職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職工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陳斯毅透露,上述工資倍增計劃的具體方案正在仍抓緊制定,目前尚無時間表。
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在答復省政協有關提案中提出,為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廣東從今年起實施“工資倍增計劃”等三大計劃,從2008年開始全省企業職工工資每年平均遞增14%以上,力爭到2012年實現居民總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
陳斯毅表示,工資倍增計劃的途徑主要是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出臺工資指導線和勞動力市場指導價指導企業工資的增長,并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解決工資增長機制和決定機制等問題。
這一計劃出臺的背景是,近年來廣東企業職工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統計,2006年廣東職工年平均工資同比增長9.4%,而稅收增幅卻高達34.45%。相比之下,全國的工資增幅與稅收增長分別為12%和31.4%。
廣東省政協委員也在提案中指出,2000至2006年廣東GDP分別增長明顯高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比例,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則更低,分別只增長0.9%至6.4%。
2000至2006年間,勞動者報酬占廣東GDP的比率從45.4%降到38.7%,6年降低了6.7個百分點。如果與改革開放初1978年的60.6%相比,下降幅度則達21.9個百分點。而且,廣東居民收入增速慢于東部沿海5省份,也慢于泛珠9省。
廣東省政協委員呂平在提案中提醒,廣東這種經濟總量長期雄踞全國榜首而居民收入增速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稱的現象已經持續多年,應該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促進產業升級意圖明顯
對于這份計劃,部分企業在接受本報電話調查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東莞一家制鞋企業負責人稱,政府的善意決策值得肯定,但去年以來很多制鞋企業都面臨巨大經營壓力,擔心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會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佛山某小家電制造企業財務經理坦言,迫于物價上漲壓力,其所在的公司今年工資上調15%~20%,但仍無法保障員工的穩定性,企業利潤微薄,工資倍增空間十分有限。
對此,陳斯毅也表示,對于一些在競爭過程中處于不利位置的企業,提供工資倍增確實有一定難度。“但工資倍增計劃是整個社會的工資倍增,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陳斯毅稱,除了讓職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工資倍增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意在更多地運用工資杠桿作用促進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廣東人力資源問題的決策專家、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諶新民教授參與了上述計劃的討論。他向記者表示,工資倍增計劃最早是日本在經濟發展及起飛過程中實施過的,對提高當時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產業升級都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他認為,從短期來看,區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阻礙勞動密集型的投資,加劇低收入企業的用工短缺和企業外遷現象。“但從長遠來看,通過工資水平的提高是促進產業升級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與最低工資標準的法律效力不同,工資倍增計劃更多的是一種指導性計劃,政府并不能強迫企業推行。陳斯毅表示,政府只能不斷地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加強工資指導線的制定和宣傳。
不過,也有部分專家對工資上升助推物價繼續上漲的表示擔憂。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9日在《中國改革30年》新書發布會上表示,要控制通脹必須控制工資增長,并表示反對一些地區規定工資漲幅的做法。他認為,工資必須跟通貨膨脹一起上漲的做法,可能導致工資和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
對此,諶新民則認為,這種觀點顛倒了因果關系。他表示,目前工資收入在物價上漲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較小,而且我國的物價和工資水平的關系,往往是先物價上漲之后,再被動地上調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