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率有望上調 財稅政策漸顯積極
一段時間以來,在信貸政策堅持緊縮的同時,財政政策逐漸從后臺走出,越來越顯示出積極態勢。
有關下半年的財政調節方向,業內專家表示,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會適當上調,從而減輕出口企業的成本負擔,使沿海省份繼續發揮經濟發動機的作用。
財政為調控爭取空間
專家認為,最近幾年的經濟狀況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期。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些年的高速增長,使我國的財政政策具備了更多的發揮余地。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累計完成5.1萬億元,與上年相比增收1.2萬億元,增長幅度達32.4%。
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認為,財政收入增長如此強勁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改革開放的頭二十年實行的減稅讓利、“放水養魚”等“解放生產力”的努力,近年進入了“收獲期”,不僅使財政收入得到恢復性增長,也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得到支撐。
在雄厚的財政實力支持下,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央財政及時安排資金用于抗震救災;并在今年將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后重建基金,明后兩年繼續作出相應安排。初步估算,今年中央財政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投入的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占中央財政收入全年計劃的3.2%以上。
與此同時,國家稅務總局對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實際發生的因地震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據中國財政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理事盧洪友估計,我國為抗災減免的稅收將超過202.3億元。
同樣,面對過快上漲的物價,今年以來,財政加大了對出租車司機、退休人員等的補貼力度。專家稱,這些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物價高位運行對低收入人群造成的沖擊,為宏觀調控爭取更多空間。
調高退稅率增加經濟活力
有關下半年的財政調節方向,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主任朱青明確表示,調高出口退稅率勢在必行。
根據海關的最新數據,中國6月出口增速只有17%,降到了20%以下,而20%的出口增速則被業界普遍認為是一個敏感的臨界點。業內人士稱,這還只是名義增速,若扣除出口價格指數的實際增速則更低。
另據商務部統計,除上海、福建、山東外,東部地區主要省份加工貿易出口增幅均比去年同期回落,且低于當地外貿進出口水平。廣東、江蘇6月出口增幅分別同比下降了5.5、10.2個百分點。其中廣東外資企業出口增速下滑明顯,約14個百分點。
迄今為止,人們能夠確認的關于間接稅國際協調的最有效的規則,就是由商品的消費地即進口國對其征收國內商品稅(如增值稅)。采用這種消費地原則,就要求出口國在出口環節退還出口物品所負擔的國內商品稅,然后再由進口國在進口環節對其征收國內商品稅。
朱青說,這種消費地征稅原則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而且也被過去的關貿總協定和當今的世界貿易組織所認可,它已成為一種對國際貿易商品課征國內商品稅的國際通行規則。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堅持這一征稅原則,恢復增值稅“征多少、退多少”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在實行現行增值稅制度之初對出口商品實行的就是“零稅率”,即所謂“征17退17”,退稅率與征稅率相等。但后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對許多商品不斷下調了增值稅出口退稅率,使一些出口商品“征17退15”或“征17退13”等等。雖然降低出口退稅率對調節經濟結構和產品貿易結構是有益的,但它無疑會加大一些商品的出口成本,從而影響我國的勞動力就業。
朱青明確表示,如果調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那么外向型經濟占主導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市無疑從中受益最大,而這些地區這些年來一直起著中國經濟“發動機”的作用。
朱青認為,增值稅的征收主要應當堅持中性的原則,不應當承擔那么多的調節重任。而限制一些商品出口,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出口關稅來完成。
財政增收空間依然較大
盡管財政政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專家并不認同當前的經濟政策是“緊金融、松財政”。
朱青就認為,“松財政”意味著要擴大赤字,但我國當前并不存在擴大財政赤字的問題,因為最近幾年財政收入形勢一直很好。由于財政早已不能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彌補赤字,所以即使財政赤字加大也不能對宏觀經濟產生很大的擴張作用。
專家認為,財政增收的渠道在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去年占總收入11%的非稅務收入有拓展空間,如國企分紅計入財政,和推廣公共服務收費等。
其次,消費稅征17%相對太低,還低于增值稅的24%。隨人民收入提高,高級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稅應增長更快,故宜考慮擴展稅種及調高稅率。
對此,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曾曉安8日在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國家將結合當前形勢,不斷完善燃油稅的改革方案,擇機開征燃油稅,并考慮對嚴重污染環境或消耗大量資源的產品征收消費稅;上個月的17日,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也對外表示,財政部將繼續完善稅收政策,研究進一步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一些嚴重污染環境或消耗大量資源的產品納入征稅范圍;擇機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和燃油稅,研究開征環境稅,以加大節能支持力度。
一個月不到,兩位財政部官員高頻率“放風”,業內專家估計燃油稅的開征可能為期不遠。
“稅收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手段之一,環境稅收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應積極運用的調節工具。”賈康也認為,我國目前已具備了開征環境稅的基本條件,因此應抓緊時機納入國家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