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世界品牌
“我們相信中國是最大的品牌,民族品牌的崛起與國家復興緊密相聯。”日前,匯集了一批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家的中國民族品牌論壇在泰山之巔舉行,會后發布的《泰山宣言》如是說。
30年,經過無數的挫折與成功,中國企業用這樣的方式,講述著自身對品牌發展的認知。
品牌意識的艱 難起步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品牌經歷著艱辛,也體驗著成功。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品牌發展的見證者之一,杉杉投資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清楚地記得,20年前自己登上火車,用口袋里七拼八湊來的3萬塊錢去購買中央電視臺的時段廣告——當時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廣告,開價僅僅幾千元。
“那時候,中國產品在西方市場幾乎是沒有品牌的。”作為中國服裝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鄭永剛說,“我想通過樹立品牌,讓消費者都知道我。”也就是從那時起,鄭永剛和他的杉杉集團,與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大批企業一道,從對廣告的認識起步,開始了對品牌的認知。
對品牌認知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講述了他的經歷:吉利汽車原來的推廣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結果效果不理想,“大家都說,你的產品如果標榜老百姓都能買得起,就一定不是最好的。”消費者的心理給他上了最難忘的品牌課,吉利的口號最終選擇了向安全、環保、節能轉變。
由大轉強的關口也不僅存在于汽車領域。當我們可以驕傲地稱中國為汽車大國、服裝大國、玩具大國等等時,卻遺憾地發現,此處每一個“大國”的稱謂,都還無法等同于“強國”的桂冠。當一件世界名牌襯衣在美國售價120美元,其中60%給了銷售渠道商、30%歸了品牌商、而它的真正制造者——中國廠商只能拿到10%時,中國企業開始思考品牌價值差異的原因。
品牌有差距,但有差距的不只是品牌
品牌就是價值,品牌的差距就是價值的差距。這是中國企業家們對品牌差距最深切、最直接的體會。“我們的產品和那些世界名牌,是由同樣的面料、同樣的流水線甚至是同一條流水線做出來的。但是,我們的產品售價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鄭永剛說,“目前我們國內有很多優秀品牌,但是如果要與優秀的世界品牌相比,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我們的品質沒有問題,品牌有問題。”
我們與世界名牌的差距,真的只是在品牌上嗎?
鄭永剛告訴記者,作為曾一度占據國內服裝市場份額37.2%的企業,無論在歐洲還是在日本,服裝業內人士都知道杉杉是中國的一個服裝品牌。“但是,服裝消費者并不知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