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聞“風”起舞30年
外企高級白領王小姐是世界名牌的忠實推崇者,Gucci、Prada、Chanel、Fendi等世界級品牌都是她衣柜里的“常客”。而下班后,她卻扔掉這些動輒上萬的行頭,對從小店里淘來的經過自己DIY的廉價衣服情有獨鐘。
對于女兒的這種嗜好,年過半百的母親張女士常常覺得難以理解。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那個年代……”在她看來,買上萬元一件的衣服無異于割肉,而把新衣服剪得支離破碎更是大大的浪費。而對于母親壓在箱底,幾次搬家都不肯丟棄的紅裙子,王小姐也嗤之以鼻。
兩代人的巨大反差,其實就是中國服裝30年變革史的鮮活寫照。“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在紡織服裝業得到了生動、完整的體現;而改革開放給中國市場經濟帶來的深刻變化,也在紡織服裝業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全面展現。”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如是表示。
“我們這個年代”
曾幾何時,在幾億中國人的衣柜里,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當時,有西方人甚至用帶有嘲諷的口氣將穿著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國人形容為“螞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著,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0年間,關于服裝的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當時被稱為“服裝觀摩會”的第一次時裝秀,雖然這場秀僅限于中國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參加,但是它第一次讓國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1980年11月,當中國大陸第一支時裝模特隊亮相上海時,則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一浪接著一浪,1983年底,中國徹底取消了已經延續幾十年的布票,服裝改革的呼聲迅速響遍全國。
198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街上流行紅裙子》大受追捧,紅裙子成了當時年輕女性最時髦的穿著。現已年過半百的張女士回憶起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仍然是無限感慨:“那是一個年代的記憶。”在她看來,下班的年輕姑娘們穿著紅裙子,結伴站在欄桿邊旁若無人地聊天、看風景,成為了貧瘠年代唯一的風景。
而回望整個20世紀80年代,一度引領風騷的還有喇叭褲。20世紀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也曾掀起過一陣熱浪。進入21世紀以來,這樣具有全國性效應的單項熱點銷聲匿跡。
短短30年,中國人對服裝的審美發生了顛覆性的轉型。“只要我喜歡,沒有什么不可以”的著裝心態已成為當今中國人著裝的中心意識,而“女人的衣櫥里永遠缺一件衣服”成了女性消費者的共識。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服裝在高端人群中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當時某時尚雜志上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蘭或巴黎發布的一種時裝款式今天出現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萬不用奇怪。而現如今,國際知名品牌入住某城市商圈已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了。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中國女性對于服裝的追求要通過品牌穿出品位和檔次,那么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中國女性對于服裝訴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個性。一部分有條件的高端女性開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30年巨變不僅如此,改革開放30年以來,整個中國服裝產業也發生了時代性變化。
中華全國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副會長譚安曾這樣總結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服裝業的四幅扭曲面孔:“從產業地位看,不如大頭針能上國家計劃‘大本’的尷尬面孔;從產業形象看,在許多人眼里服裝是老太太戴著老花鏡就能干的低能面孔;從產品形象看,被外國人譏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攤貨面孔;從產業鏈看,消費者對所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慌恐面孔。”
剛剛脫離了極左思潮的禁錮,人們從“一無所有”的狀態解放出來,對于綠、藍、黑、灰色之外的服裝需求迫切,使得當時中國的服裝消費完全屬于一種饑餓型消費。當年上海的大華、海螺襯衣,北京天壇襯衣等都是國營企業的產品。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才出現了一些合資企業,如“金利來”等,慢慢地一些外資企業開始進入中國。也就是那個時候,著名的“三來一補”和“三資”成為特區的特色。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倒爺”,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的“下海”潮,中國服裝產業經歷了“孔雀東南飛”的時代。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杉杉”斥巨資聘請境外公司率先引入CI系統作為標志,國內的服裝品牌開始思考品牌、管理、創新……
進入市場經濟后,不但使得國有服裝企業覺醒,吸引了三資企業的進入,而且誕生了中國第一批民營服裝企業和類似“漢正街”般的服裝批發市場,同時催生了中國服裝教育、時尚傳媒和相關配套行業的出現,之后在逐漸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設計師的影響下,國內的服裝行業開始關注和國際服裝界的交流合作。
到20世紀末,我國的服裝市場取向逐步深化,多元價值觀開始形成,社會利益開始結構性調整;服裝品牌完成了從“產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轉變;服裝產業開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
而經過漫長的15年的談判,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從此中國正式參與國際競爭,國門越來越開放,市場和品牌形態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如今,如何擁有優秀的設計創意,如何創造服裝的高附加值,如何打造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自有品牌,是中國服裝界最近10年內最被關注的話題。
“30年改革開放,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如果說這30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還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創意的相對薄弱。因此,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建設紡織服裝的創意大國、創新大國。”杜鈺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