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產業:集約化 高科技 環保型
對于中國運動產業來講,業界人士早已達成共識,認為國內體育用品產業將朝著“集約化、技術創新、生態環保”的方向邁進。在國內很多體育產業論壇、會議當中,人們都無數次討論到這個話題。我們對運動產業發展的思考也是基于這個思路而展開。
集約化催生搭載效應
在我國,產業集約化發展的突出表現就是產業集群的日漸增多和完善。在整個紡織服裝行業,已經形成了無數產業實力雄厚的集群。在運動領域,福建、廣東等地都有各自比較成熟的集群地。尤其在福建晉江,擁有強大的體育制造業基地,產業集群優勢較為明顯。產生了包括安踏、特步、361°、德爾惠、鴻星爾克等37個全國性體育品牌,體育產業在當地GDP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體育產業方面,晉江正在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目前,全市共有制鞋企業3000多家,年產旅游運動鞋9.5億雙,占全國40%、世界20%。同時,晉江是國家體育賽事的重要承辦基地。近年來,共贊助中國羽毛球隊、體操隊,立陶宛奧運國家隊等16支國家運動隊,贊助CBA、全國排球聯賽、全國乒乓球超級聯賽等重大體育賽事17項,聘請體育明星品牌代言76人,投入在10億元以上。
除了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外,不少體育用品企業也在加速整合行業內部優質資源。晉江體育用品業吸引了更多資本的進入,安踏體育、潯興拉鏈、中體國際等體育上市公司3家,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四分之一左右。現在,隨著國家體育基地落戶晉江,晉江已經明確提出了打造中國體育城市的口號。
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集群對品牌、技術專長等無形資產的共享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范圍經濟效應。許多運動企業通過“搭便車”共同分享利益,導致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減少,有助于本區域內企業品牌的成長,產生區域品牌“搭載效應”。產業集群一方面給企業帶來降低交易成本,獲得市場信息和技術外溢效應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對每個企業提高競爭力發展自特色的壓力,因此,市場化不斷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成熟。
技術流已成風尚
對于一些國際品牌,例如耐克、阿迪達斯,他們所擁有的產品力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產品科技決定的。國內品牌在科技方面的覺醒和發展是最近時期產業發展最主要的特征。在運動企業中,一些龍頭企業為了體現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紛紛打出科研方面的“獨門絕技”。
安踏2005年就成立了國內首家體育運動科學實驗室,其強調減震功能的“芯技術”就是在這個實驗室內誕生的。在運動科學實驗室里,有50多位工作人員,設有多種檢測鞋和服裝的設備,還有專用跑道用來檢測專業運動員和普通人在運動時腳部動作的各種變化。目前,光是在鞋子上的專利,安踏就申請了41項。
2007年12月,由國輝(中國)有限公司申報的“福建籃球鞋行業星火技術創新中心”通過了福建省科技廳的驗收,被批準列為第五批省級行業星火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單位,這標志著國輝企業的籃球鞋生產水平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在此之前,喜得龍與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部門合作,通過人體腳型測量儀對國人的腳型進行采樣分析,建立了一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人腳型數據庫;他們還將其過去的明星代言人換成了一位科學家。“這幾年國家倡導的科技創新也一直是喜得龍的發展動力所在”,因此喜得龍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航空力學的專家孫怡寧教授作為其產品代言人,“科學家的涵義就是證明我們的產品科技含量高”,喜得龍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去年,喜得龍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合作,注重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的提升,把領先科技運用于生產,將運動裝備研發基地引進到喜得龍,今年該公司的“視窗運動平衡系統”系列產品開始問世。此外,還有亞禮得“納米抗菌除臭技術”和361°的“超輕透氣跑鞋”技術等,都是自主研發的成果。
除了鞋業以外,在泳裝、運動器材等體育用品行業也能嗅到濃濃的“科技味”。作為國內泳裝領軍品牌的浩沙,今年夏天就推出了Speed·wing樂翼系列專業泳衣。在水中能快速地引導水流,減少阻力,游動更快速。
生產運動器械的舒華公司今年新推出的智能跑步機也集結了多項最新研發成果。據悉,這款帶視頻畫面的跑步機可以連接U盤、有線電視、攝像頭等設備,讓跑步愛好者在室內跑步的同時可以輕松實現與外景連接,還可以聽音樂、看電影,甚至還可以與朋友進行聯機競賽。
現在,整個體育用品產業正在形成一股技術流。人們對技術的推崇正在全行業形成風尚。
環保流正在興起
有關環保的討論在行業內展開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與大筆的科研投入相比,中國企業在產品生態環保方面的投入還只是剛起步。然而,沒有人因此就會看輕環保的分量。畢竟,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大國,產品出口關系著無數企業的發展,而在出口環節中,環保的作用毫無疑問是最為重要的。
近年來,一道道“綠色壁壘”使我國很多企業產品達不到環保標準,而紛紛倒在“綠色大旗”下。正在我國企業為WEEE、ROHS、EUP、REACH等“禁令”撓頭時,歐盟又筑起了一道新的“綠色壁壘”。該禁令于去年10月由歐盟議會正式通過,規定禁止銷售以PFOS為構成物質或要素的、濃度或質量等于或大于0.005%的產品;禁止銷售含有PFOS濃度或質量等于或大于0.005%的織物、涂料及其半成品;禁止銷售每平方米涂層中PFOS的含量等于或超過1毫克的產品;并將該規定的過渡期定為18個月。
晉江檢驗檢疫局國家鞋類檢測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為晉江企業提供鞋類產品檢測服務。該中心在相關檢測過程中發現,在物理性能檢測項目,如拉伸強度、粘合強度、磨耗率等,晉江鞋企往往可以輕松過關。相對弱項則是對制鞋原料重金屬鎳、鉻、鎘等含量是否超標的安全性能檢測,以及對電阻值、耐電壓、阻燃性等的化學性能檢測。后兩者涉及環境保護與人體健康的“綠色標準”,恰恰是歐盟貿易壁壘借“環保大旗”劍指所向。
生產環保產品,對于企業來講,成本必然要有所增加,要讓產品變得“綠起來”意味著企業必須有一筆不小的投資,但這樣的投資能否帶來收益?
在國際上,對環保產品的消費,目前已經成為主流。“美國的消費者非常愿意為綠色產品多花錢,如果產品能夠表明他們對環境是有好處的,他們不僅會愿意付錢,也會對這種品牌有更高的忠誠度。”美國體育用品制造商協會主席兼CEO湯姆·科夫介紹說。這也是國際市場頻頻提高環保門檻的主要原因。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來,品牌型企業在各個方面都走在行業的領先位置,在環保上,他們的產品也是最不怕門檻的。但對于很多中小企業,在環保方面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可喜的是,一些勇于嘗試的企業已經開始嘗到環保的甜頭。晉江茂泰橡塑廠是一家專業生產橡膠鞋底的企業,該公司與廈門大學共同研發的全膠彈性體鞋材項目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在該項目中,橡膠鞋材廢料經過微波脫硫處理后,可替代天然橡膠直接用于鞋底生產,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所有這些努力都在一點一滴發揮作用。目前對于環保的必要性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成為共識,綠色健康問題在很多國家已經被提高到戰略層面,中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進入國際市場,必須要從自身產品出發,在生產環節尋找突破口,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