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名鎮”翩躚起舞三十年
湖州在線訊 織里,就如它的名字一般,紡織自古就是這里的傳統。上世紀80年代初期,童裝產業從家庭作坊起步,如今,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童裝產銷基地和棉坯布集散中心,“童裝名鎮”的盛譽聞名海內外。
織里鎮的當地人聲稱“全國兒童身上穿的童裝4件里就有1件是織里造”,這并非虛言。在這一鎮之轄,現聚集著8799家童裝企業,吸納了15萬從事童裝生產、加工的外來務工者,年產各類童裝3.2億件(套),約占國內市場的25%。
一根扁擔賣童裝
原科達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沈應江是織里童裝的第一代開拓者,也是最辛苦的一批人,“剛開始時,經常是一個人大包小包出去推銷,大江南北四處跑,有時候一走就是個把月。”沈應江清楚地記得,當年一天幾乎要跑四個城市。有時候從織里出發,要買上一堆三分錢一個的燒餅,一路啃到北京,把童裝賣到北京。
描寫當年的市場開拓者,曾有一首形象的打油詩:大包上肩頭,摸黑搶攤頭,落雨淋濕頭,天晴曬日頭。
就這樣,織里童裝靠著織里人一步一個腳印地賣到了全國各地,市場打開后,很多北方城市的商販都知道浙江有個織里,織里生產童裝。就算沒有肩挑擔提的織里人賣出去,全國各地的商販都尋到織里來,織里老街繭站上便自發形成了一個市場。
織里鎮的葉阿華也是織里童裝的第一代開拓者,他生產、加工過童裝,也賣過棉布。上世紀70年代末,他跟當時很多的織里老百姓一樣跑過單幫,有過“在家一臺‘洋機’,在外一人肩背手提”的經歷。
妻子用晚上的時間在家里用縫紉機做童裝,做一個通宵才勉強趕出三四十件。十幾個小時下來,經常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第二天早上,葉阿華便背著一麻袋的童裝去織里老街繭站上賣。那時候有很多織里本地人來市場上收購童裝,也有很多北方城市的商販來收購。把昨天做的童裝全部賣完后,葉阿華便到虹星橋邊的船上去買些便宜的布料,拿回去讓妻子晚上再加工成童裝。“那時候的日子就是這樣,夫妻兩個日夜輪班,幾乎是24小時連著干的。”葉阿華回憶說。
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織里的軋村、抗三圩、增圩一帶部分農民重新撿起祖輩傳下來的刺繡工藝,使用家庭縫紉機制作小繡品,像枕套、被套、童裝繡片等。當時,大部分是傳統的家庭作坊,妻子在家里用縫紉機一針一線縫制被套、床單等床上用品,丈夫用一根扁擔肩挑擔提到附近叫賣,后來村民爭相效法,成了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
到了80年代初,織里經營繡品、童裝的農戶達到了上萬家。為了便于流通,1980年初,軋村自發形成了一個集市,很多村民都會挑到一個固定的地方交易;1981年,織里虹星橋頭出現了占地交易;1982年,織里老街繭站成了布頭、繡品的交易場地;1983年,織里工商所對老街的自發集市進行整頓和管理,在沿河老街用玻璃鋼瓦搭建了第一代市場,交易的產品大部分是繡品、童裝及面輔料。
童裝銷往全國各地
由于童裝、繡品、棉布等商品的交易量越來越大,1984年,織里工商所投資31萬元征地4444平方米,在現在的織里北路金諦豪的位置,建成了湖州織里小商品市場,這是脫離沿街擺攤的第一個專業市場,改變一直以來占路為市、沿街設攤的經營狀態。1985年,又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成80間營業房400個攤位的湖州市織里繡制品市場。
據葉阿華回憶,為改變沿街設攤狀況而建的第一代專業市場比較簡陋,用水泥板砌成一個個相連的交易攤位,上面用玻璃瓦搭設了幾個簡易大棚,類似于現在的很多農貿市場。雖然設施簡陋,但每天迎來送往的客流量遠遠超過現在。“每天一大早,交易市場外就停滿了自行車,有來進貨的,有來賣貨的,天南地北的人都有。”說起當初的場景時,葉阿華閉上了眼睛,似乎要把過去的繁華都從腦海中翻出來,“那時候真熱鬧啊,每天都能聽到‘叮鈴叮鈴’的自行車鈴聲,還有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這時候的童裝生產銷售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原本一對夫妻一臺縫紉機都發展到五臺、十臺,甚至幾十臺。根據織里工商所的檔案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來注冊登記的童裝加工戶驟增,很多分散在農村的家庭作坊紛紛向城鎮遷移。“為了打開市場,進入商場,當時織里人有了初步的品牌意識。”織里工商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從1987年到1996年的十年中,織里總共投資了約5000萬元,興建了各類市場約48000多平方米,織里童裝的雛形市場逐漸走向了成熟和規范。織里童裝市場的發展和壯大,帶動了很多與之相關的產業,有棉布市場、輔料市場、印染市場、砂洗行業、倉儲行業、托運行業等,織里千家萬戶基本上都經營著跟童裝有關的產業。
織里鎮工商所工作人員給記者展示了一張1985年時的營業執照,是建在織里中學校內的一家童裝企業。這是最早一批正式注冊登記的營業執照,還是用毛筆寫成的。據資料顯示,這家企業目前已經注銷了,像這樣經營不下去的企業不在少數。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很多最早注冊的企業倒閉了,又有更多新的企業注冊登記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