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緊貨幣政策仍需持續 財政政策可做結構性調整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經濟增幅為10.4%,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10.1%,比上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
經濟增幅出現回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指出“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他在17日的新聞會上指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是在結構調整中的回落。雖然東部地區增速出現了回落,但中西部地區增長在加快。
與此同時,盡管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7.1%,比5月份有所下降,但李曉超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價格長期在高位運行,所以“還要繼續控制價格的過快上漲,防止通貨膨脹”。為此,下一步仍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努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對于目前的形勢,到底應該如何看待,7月1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下半年還面臨通脹風險
《21世紀》:按照目前的經濟數據和經濟運行情況,是否可定義為不再過熱?
李佐軍:經濟是否過熱單憑一兩個月無法判斷,影響CPI的深層因素的變化不是短期內就可以看出的。
目前有兩個現實存在的因素,一方面,國際性的CPI上漲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國內成本上升的因素多少還在維持,如土地、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環保等生產要素都維持在較高的價位。眼前的CPI的下降,宏觀調控起著直接的作用。
現在應該做的,一是要繼續觀察,二是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
張曉晶:下半年還會面臨通脹的風險。通脹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國際方面,全球正處于一個調整期,原材料市場價格上漲還會持續;國內的情況來看,國內的市場化改革使得生產成本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再有就是前幾年的高速增長所導致的總需求過旺,包括投資、市場和信貸需求過旺,雖有緩解,但仍然對通脹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抑通脹不會導致經濟大幅下滑
《21世紀》:為什么目前控制物價增長比保增長更加重要?
李佐軍:控制物價增長比保增長更加重要,這一點非常正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2001年以來,經濟以高于10%的速度高增長。過度緊繃的狀態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是不合適的。
現在我們需要讓經濟增長速度適當下降。通過抑制物價、抑制通貨膨脹,回歸到經濟潛在增長率水平上。盡管這種“下滑”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張曉晶:短期內最大的風險還是通脹,在宏觀經濟沒有下滑的前提下,短期內控制通脹是應該的。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首要任務還是保持經濟增長,可能短期的通脹對于長遠的經濟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21世紀》:控制通脹會不會導致經濟繼續下滑,經濟是否有大幅下行的風險?
李佐軍:總的感覺不會像2008年上半年那樣走得那么高,但仍然會保持一個高位波動,同時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
張曉晶:經濟下行的風險肯定是有,但是從目前的宏觀經濟基本面上還看不到這種趨勢。
《21世紀》:從2007年的節能減排結果來看,有一定的成績,但仍不理想,目前經濟方式仍增長粗放?
李佐軍:從根本上來說,現在是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型過程中,但這個轉型面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離“十一五”規劃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這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加上政府出臺強有力的措施,以促進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目標。
張曉晶:從總體上來判斷,經濟增長方式很難在這么短時間內發生改變。當然,肯定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目前應該還是粗放式增長;轉變增長方式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關鍵還是制度上的建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