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不能使用“休克療法”
時值盛夏,酷暑難耐,但長三角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卻正在經歷著“寒冬”。隨著成本的上升和宏觀調控政策的收緊,該地的中小企業生存危機顯現。僅溫州一地就有近6萬家企業陷入停產或倒閉困境。溫州煙具協會下屬約600家會員企業中,因經營虧損“突然死亡”者竟高達六成以上。縫紉機生產基地臺州的企業也出現大面積虧損,著名縫紉機生產商飛躍集團因資金鏈斷裂而申請破產。
當前江浙等省中小企業的倒閉風潮,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危局也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關注,四位中央領導在短短六天之內分赴五個省份進行經濟考察和調研。面對困局,坊間有人士表示,中小企業的大量倒閉正好提供了產業升級的契機,應該讓市場之手充分地發揮作用,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完成當地的產業升級和轉型。但筆者以為,產業升級應該走漸進式道路,而不能采用“休克療法”,不論這種療法是主動選擇還是被逼無奈;當升級之路尚未走完而生存危機已經凸顯時,政府有義務用宏觀調控之手為中小企業扶危解困。
盡快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當前面臨的一場戰略任務,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天天講,月月講的地步,恨不得當地工廠一夜之間全部不再冒煙排污,高科技企業遍地開花。然而轉型不是幾天、幾個月的事。大量的企業仍然在依靠著低成本優勢生存,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勞動力、土地、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支撐了我國過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雖然政府一再強調轉型,但不少企業已經形成對過去經驗的路徑依賴。當“寒潮”襲來時,大量企業沒有準備好“冬衣”也在預料之中,華為那樣的先知先覺者畢竟是少數。
此次大量企業陷入困局,與多個因素有關。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形勢惡化,宏觀調控使得銀根緊縮,通貨膨脹苗頭顯現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讓各種成本上升等等,“寒冬”來得如此快速而迅猛,可能很多企業事先都沒有想到。面對陷入泥潭的企業,政府當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宏觀調控。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早就該死,但大量本本分分的依賴低成本優勢生存的企業,因為一時沒有適應宏觀政策上的調整而任其死掉顯然還為時過早。畢竟這類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體,是出口創匯的主體,也是財政收入的主力之一,政府應該想辦法幫助他們挺過這一波危機。
相信這場“寒冬”的到來,會讓眾多民企老板們認識到“不轉型死路一條”不再只是一句口號,從而真正把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當回事。而對于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來說,應當通過調控舉措,改變民營企業面臨的政策壁壘,切實采取措施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政策和準入限制等,為民營企業的發展轉型創造條件。唯有如此,才能支撐起經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