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具之都”將何去何從?
“獅嶺制造”遭遇天花板
獅嶺鎮政府表示,未來的三五年,決定著“中國皮具之都”的獅嶺是龍還是蛇。但目前看來,不管是聯營模式,還是正在推廣的“一村一品”戰略,都未產生理想的效果。這個中國皮具行業旗幟性的產業集群面臨著產業轉移升級的痛苦抉擇。
“皮具之都”路在何方
“獅嶺制造”從20臺縫紉機開始
面積160平方公里、下轄23個村的獅嶺鎮,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西北部,整個鎮從事皮革皮具生產的企業有4300多家,從業人員25萬余人,年產皮具超過5億只。像徐先生這樣100人以下的中小規模加工廠占了將近一半的比重。獅嶺制造的皮具在國際市場上也舉足輕重,它的出口量占到全國的60%~70%,歐洲市場上50%的中低檔箱包都來自獅嶺。
“整個花都最靚的車都在獅嶺,在新華最好的樓盤都是獅嶺人去買!”獅嶺皮革皮具商會副秘書長黃耀新接受記者采訪時感嘆道,正是皮具行業的興起,讓這里成為當之無愧農民脫貧致富的典型。
獅嶺鎮之所以走上皮具加工的路,其實屬于偶然。
獅嶺鎮既沒有生產箱包的資源,也沒有加工的歷史,獅嶺義山村的村民守著人均不到一畝的耕地,沒有其他副業。1970年代末,一位鐘姓的當地村民憑借幾千元接手了村委會的五金廠。在村民拼湊出來20臺縫紉機的生產環境下,第一只皮包終于走出這個作坊式的加工廠進入市場。然而,因為技術質量問題,百貨公司等渠道拒絕了這批產品,于是有了村民早上四五點鐘起床,拉著產品坐火車到廣州的火車站、上下九擺攤銷售的風景。不過,在有利可圖的前景吸引下,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1980年,皮革個體戶一個接一個出現了,很多人在作坊學會技術后都選擇自己開廠。據獅嶺皮革皮具商會一位人士的介紹,1985年,有71戶人家的第二生產隊就有50戶開設皮具加工作坊。到了1990年,義山村已經有近60%的人在做箱包的買賣和銷售。隨著臨近村民的效仿,整個獅嶺鎮的皮具產業紅火了起來。
在另一條老街上,賣原材料的小店悄然開張,再到后來,大部分個體戶轉為生產其他配套環節的生意,拉鏈、金屬扣、車縫線、皮料、膠水、織帶、機械設備、包裝材料等在獅嶺鎮均有供給,形成了皮革、材料輔件交易、皮革加工、皮具制造、產品貿易、物流等相關服務的皮革皮具產業鏈,“中國皮具之都”的雛形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后來也成了老板。不過,在黃耀新看來,他們都是在賭一把,“輸和贏都會走的”。
2000年左右,浙江的老板開始來獅嶺投資建廠,“開得也比較大。”黃耀新說,當時落成的皮具城大部分租戶都是這些老板們。這個過程中,蒙娜麗莎、天寶、斐高等一批本地企業茁壯成長,與保蘭德、華尼等外來企業成為獅嶺屈指可數的皮具大戶。而更多像徐先生的中小皮具廠則密布在獅嶺鎮上,“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活法。”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形成了眾多業務協作的關系網絡。
由此,獅嶺鎮的名片貼上皮具的標簽,皮革皮具交易總量為全國第一,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原、輔材料生產與銷售中心。如今,獅嶺的皮具產品的市場份額占廣州市的60%,占廣東全省的35%。
未來三年決定獅嶺的未來
早在2004年,當時歐美與中國的反傾銷之戰正鬧得激烈,超過一半出口的獅嶺皮具產業對于品牌和自主研發的訴求已然升溫。從2005年開始,獅嶺皮革皮具產業就謀劃“二次革命”,謀求從制造到創造,并將通過激勵企業自主研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使獅嶺的皮革皮具企業逐步完成從簡單生產、貼牌生產到自主研發的提升。
如果說當時的外部環境壓力對獅嶺的產業升級是一個開端的話,那么近年來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理想則把獅嶺的皮具產業再一次逼到升級的門檻邊上。獅嶺鎮政府表示,未來的三五年,決定著中國皮具之都的獅嶺是龍還是蛇。
獅嶺鎮鎮長徐偉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規范的小作坊、小企業,雖然作為“草根經濟”,能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但過于低廉的制作成本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等同于不公平的競爭,更不利于品牌企業的突圍和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毫無疑問,在新一輪產業升級淘汰的浪潮中,這些中小型皮具企業將面臨艱難的關口。“想做大的人也是有的,但也要看有沒有那個能力和資金。”黃耀新點出升級話題直指的眾多中小皮具廠面臨的矛盾處境。
聯營合作模式之辯
根據廣東省企業管理咨詢協會專業鎮成長咨詢課題組對獅嶺皮革皮具產業集群發展的調查指出,專業鎮的發展標志之一是主導產業中擁有一批龍頭企業,它能有效地集聚一批企業,并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形成相關行業配套的較為穩定的生產供應鏈,使生產、供給、銷售都能在鎮內完成。然而,龍頭企業的發展是在眾多家庭式小企業的基礎上,在市場經濟環境競爭中形成發展壯大的。至2006年底,獅嶺鎮擁有的4000多家皮革皮具民營中小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到80家,僅占總企業戶數的2%,其中,年產皮革皮袋達200萬個以上的企業不到10家可見產業集群的程度仍然很低,主導市場的能力有限。企業大部分為個體戶,到處都是臨時租用廠房從事手工加工、貼牌生產的小廠,而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少之又少。
調查還指出,憑老板或老板娘的感覺來管理企業,按情緒決定員工待遇,工藝憑幾個熟練工人或板房師傅全權處理,采購、銷售沒有計劃,外協加工憑經驗驗收,沒有產品標準。此外,一些小作坊為了躲避工商、稅務、安監、質監等部門的檢查,白天關門,晚上通宵開工,白天基本上找不到老板,形成了無法規范和管理的“產業死角”。
其實,代工的價值只占到整個產品價值的5%~8%,如何跨越這種“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初級加工階段,已成為當地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之一。為此,鎮長徐偉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妨讓龍頭企業接觸中小工廠搞聯營合作的方式解決皮具產業低、小、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