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翻領常規性的設定考慮哪些因素
- 對后領腰立體造型的高度位置的考慮。如圖l為翻駁領側面立體效果的示意圖,領腰后中心上口點為R,頸側處領腰上口點為A,前身駁折點為B,當RAB構成自上而下流暢的線型時,則為較美觀的,同時這樣的領腰上口線型吻合于多數領形的風格。所以后中心領腰高尺寸的取值大于或等于頸側處領腰高尺寸,一般大于的量在0.7—1.O范圍內。
對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型的高度位置考慮。在圖1的翻駁領側面立體效果的示意圖中,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后中心點D,肩線處領子外圍輪廓線為M點,由于前身胸部以上的造型,前領外圍輪廓線構成了立體自上而下的線型,所以如果后翻領外圍輪廓線構成的線型,在立體上也是后中至側為自上而下構成光順統一的美觀的線型。同樣這樣的領子前后外圍輪廓線在側面構成的視覺造型吻合于多數領形的風格。所以后翻領外圍輪廓線蓋住衣身的尺寸在平面衣身上的結構如圖2,后中心尺寸CD=M-2.0±1.O。
對后翻領外圍平面線型的考慮。
(1)《為何要認清翻駁領肩線處領面寬與頸側處領面寬的關系?》一文中,對于駁折線角度位置的變化構成后領外圍輪廓線型的改變已作了論述,而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型的曲率,除了保證立體位置以外,由于后翻領的后領是與前領整體組合的特性。所以當駁折線越垂直或偏斜于衣身外側,如圖4、圖5,因為在保證后領腰,后領面尺寸不變的前題下,后翻領外圍結構線的線型的曲率發生了變化。
(2)而后翻領外圍結構線型的曲率,除了保證立體所在的位置以外,還應考慮到后中部位領腰、翻折面的尺寸關系,圖6圖1中頸根斜面的P-P剖面圖,在后中部L。、L2區域內,后領孔線、后腰上口線、后翻領外圍輪廓線近似在同一條線上,它們三者的長幾乎相等,所以就構成在后中領孔寬1/3范圍內后翻領外。
圍線型平行于后領孔線型,且垂直于后中直線,如圖7。
(3)根據以上(I)、(2)的分析,為了防上后翻領外圍結構線曲率的變化太大,往往可略調整后領后中心尺寸、略調整后中領腰的高度尺寸。
(4)對后翻領外圍輪廓線長誤差的考慮。
本專欄《后翻領外圍線的長與哪些因素有關?》中的論述,后翻領外圍輪廓線的長與許多因素有關,所以根據常規性的計算會會有一定誤差,而后翻領外圍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時服裝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誤差在±0.5范圍內不會明顯影響后翻領的造型及衣身的結構。
計算會有一定誤差,而后翻領外圍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時服裝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誤差在±0.5范圍內不會明顯影響后翻領的造型及衣身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