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硅谷”的崛起
25年前,王吉萬不會想到“嬗變”這個詞的精妙之處,他甚至可能沒有時間或機會去查閱一下新華字典。25年前,一臺縫紉機,十幾個員工,860元家底,王吉萬帶領亨達起步,25年后,亨達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十大真皮鞋王,中國最大的鞋業集團之一。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可謂大浪淘沙,亨達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民營企業,遭遇過急流險灘,更有過峰回路轉。他們的每一步腳印,每一滴汗水,都記錄著民營企業的萌生、發展和求索——
25年的抉擇
作為中國最大制鞋企業之一的青島亨達集團,歷經25年的發展,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真皮鞋王四連冠”、“國家免檢產品”、“山東省出口名牌企業”等榮譽,已實現了企業由產品經營到經營品牌再到資本運作的重大跨越。面對國內外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亨達集團又全面提出了“亨達慧谷”新型經濟的經營發展模式,領先行業企業邁出了由傳統產業向智力型、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亨達慧谷,是以亨達國際數碼工業園為載體、以鞋業為基礎,以創意產業和軟件產業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為導向,創新和集成國際前沿資訊、研發科技、運營模式、人力資本、知識經濟、資本運營、信息管理的應用模式,從而引領中國乃至世界鞋業發展、創造和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現代化“硅谷”型的“慧谷”。
亨達慧谷規劃實施了科技研發中心、創意設計中心、虛擬經營研究中心、軟件開發中心、資本運營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六大中心和亨達國際數碼科技工業園一大產業中試基地。
1)科技研發中心
以亨達皮革研究所為依托,與國際一流制鞋企業(如美國派諾蒙、日本永旺)、高等院校、醫學科研機構等聯合,研究人體工程學、步態學、足跡學及科研技術、生產工藝與原輔材料,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舒適的產品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2)創意設計中心
與國際一流服裝、制鞋企業聯合,擴展創意范疇,引進動漫、三維設計技術,引入世界最新時尚潮流信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審美情趣,進行產品款式、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引導中國鞋業與服裝業發展方向。
3)虛擬經營研究中心
以耐克、銳步等世界一流鞋業公司運營模式為標桿,結合中國鞋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進一步加強虛擬經營的模式研究、標準制定和風險評估,建立最新電子商務平臺,打造中國鞋業的裂變效應,為中國鞋業及服裝行業虛擬經濟發展提供方法與平臺。
4)軟件開發中心
聯合中國軟件企業、高等院校和計算機學術團體,構建亨達集團信息化管理系統與運營體系,研發適合中國鞋業以及服裝行業的專業軟件系統,以信息化服務提升優勢傳統產業。
5)資本運營中心
以中國資本市場相關政策為基礎,結合中國鞋業及服裝行業資本運營成功案例,進行資本運營模式的研究與運作,為中國鞋業及服裝行業資本市場的運營、管理提供參考與借鑒。
6)人才培訓中心
聯合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和納米科技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亨達分院、山東省健康鞋工程技術研究院,建立亨達大學和中國鞋業服裝行業實訓基地,集中培養適合中國鞋業、服裝及信息產業的復合型人才。
7)中試基地——亨達國際數碼科技工業園
引進世界鞋業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工藝技術與專業人才,搭建鞋業行業優勢產業鏈,建設中國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競爭力,帶動中國鞋企協同發展。
亨達集團是中國大型鞋業集團之一,同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在全國建有3000多家店中店和專賣店,并在意大利、法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辦事處和貿易合作。受行業委托,參與主持制定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21個,申報并得到國家批準和授權的專利已達251項。亨達慧谷的規劃與運營,將全面提升即墨、青島、山東及全國鞋業行業運行質量,實現產業優化與升級。預計至2010年,將實現——
1、經濟實力:銷售收入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30%,實現利稅4.25億元。
2、產業結構:全面完成亨達國際數碼科技工業園的規劃與建設;完成亨達慧谷所含六大中心的建設;組建軟件公司1個,歐洲本土品牌運營公司1個,中外合資(合作)公司5個。
3、技術創新:三年內實現國家級技術中心認定;組建中外合資創意設計公司1個;每年申報專利100項;新產品新技術科技成果30項以上;科技成果轉化上市產品80%以上;研發資金投入占營業收入5.6%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60%以上。
4、品牌升級:并購世界鞋都意大利成熟國際鞋業品牌1個,合資運作世界知名品牌5個,爭創世界和國際知名品牌。(收購意大利知名品牌項目已達成合作意向,正在進行進一步洽談。收購完成后,亨達將在意大利建設歐洲研發、生產中心。)
5、人才發展:全面提升優秀人才比重,科技人才占從業人數10%以上;引進時尚研究、電子商務、軟件開發、品牌管理、資本運營專業團隊各1個;引進教授級專業人才36位(其中外籍人才占30%以上)。
至2015年,完成亨達集團戰略升級和知識型轉化,搭建起中國鞋業行業科技、軟件、人才的共享平臺,拉動青島、山東乃至全國鞋業行業的跨越式發展;亨達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0億元。
慧谷之美
慧谷與硅谷
談慧谷之前,讓我們先具體了解一下硅谷。
人們傳統稱謂的硅谷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市以南、圣何塞市以北的狹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托,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并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所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占全美1/3和1/6。制造電子元件的主要材料是半導體硅,早在1971年,《每周商業》雜志把這一地區叫作“硅谷”,后被廣泛引用。
80年代后,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紛紛出現,該地區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硅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硅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
硅谷所代表的高科技、信息化,與我們要闡述的慧谷從內涵上是相通的。
硅谷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條山谷,慧谷同樣如此,甚至不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可以這樣理解,慧谷更多地是一個系統的發展理念,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它對企業界和經濟學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痛苦轉型的中國經濟
2007年,中國財富曾一度飚升:股市大漲,億萬富翁大增,一批中國企業躋身于世界最有價值公司之列。這讓從中國制造的沖擊中還未完全反應過來的世界再度驚訝不已。正因為此,全球各大媒體紛紛預言:2008年——正逢奧運和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將是“中國世紀”元年。
然而結果卻誰也沒有料到,進入2008年,形勢急轉直下。不但中國的股市、房市降溫,而且還接連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雪災和大地震。這也證明了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兩會上所說的“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實在是未雨綢繆之見。
曾風光無限的中國制造在這一新的形勢下也同樣開始面臨痛苦的轉型。美國《商業周刊》3月27日文章《中國工廠的布魯斯》這樣描寫道:“現在許多中國制造商正在進行重建工作。美國房產市場曾經對中國制造商品需求巨大,從臥室家具直到浴室裝置,但現在美國房產市場大幅下跌。新頒發的中國勞動法在1月1日施行,這使原本就已緊縮的勞動力市場成本大幅提高。商品和能源物價飛漲,加上北京取消了出口優惠政策,制造商們一再受阻。還有人民幣升值。所有這些使得上千制造商徘徊在破產邊緣,也威脅著中國作為低價商品出口國的領先地位。……目前為止,多數停業工廠都在廣東,但其影響并不局限于此區域。今年過年期間,在距離珠江三角洲1200千米遠的山東省東部,100余家韓國工廠相繼停業,上千名工人被迫失業,工資拖欠。一些制造商通過在內地尋找更便宜的區域來盡力避免這一增長。但是種種跡象顯示,勞動力成本在四川成都和湖南長沙也在飛漲。無論他們轉移到大陸的任何地方,制造廠商都面臨著嚴格的壓力。”
日本《經濟學人》周刊3月18日一期文章《“世界工廠”中國處于關鍵時刻》也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經受考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油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春節前后南方地區遭遇罕見雪災襲擊及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減速。由于中國出口產品的19%都被美國所購買,美國經濟減速勢必將影響中國經濟。多數有識之士預測,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和投資必將受到抑制,國內消費的拉動作用在短期內還難以顯現,因此2008年的中國經濟也將有所放緩。瑞銀集團(UBS)將中國2008年的經濟增長率由10.4%下調為9.9%,美國的戈爾德曼·薩克斯投資銀行(GS)也將這一數據從10.3%調整為10%。
行業危機還是轉機?
以中國鞋業為例。
中國亞洲鞋業協會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協會秘書長李鵬介紹,廣東鞋廠有五六千家,過去一年關閉的有1000多家。
關閉的鞋業企業包括鞋廠、配套材料廠、鞋機廠以及鞋業貿易商等,規模主要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十幾家上千人的臺資鞋廠。這些關閉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廣東省制鞋業的10%-15%,涉及員工15萬-20萬人。
“雖然關閉企業上千家,但其產能不及一家龍頭企業。”李鵬舉例說,“如寶成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業,在東莞的員工就有十幾萬人,全球25%以上的中高檔運動鞋出自這家集團。”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鞋廠產能本已過剩,中小企業關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對行業來說并沒有太大負面影響。
有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鞋廠由2萬家迅速增加到3萬多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業。而訂單數量的增長遠遠不及生產能力的增長,企業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
“中國制鞋業如果不實現產業升級,不改變價格戰這種落后的競爭方式,那才是真正的危機。如今鞋業面臨的所謂危機更是一次轉機。”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然而,“中國鞋”要實現產業升級,絕非易事。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勞動合同法實施、出口退稅率降低、出口保證金臺賬制度實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鞋企不可能再輕裝上陣。
“完全不必感到悲觀和恐慌。”李鵬等業內人士預測認為,“中國作為世界鞋業工廠的地位不會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支撐制鞋業發展的條件沒有改變。”
專家分析指出,首先,當前的困難對一些中小型制鞋企業確實是個危機,但對于大型制鞋企業來說還可以承受。
其次,和印度、越南等新興制鞋基地相比,中國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鏈。總部在東莞的華堅鞋業有限公司在越南也設立了工廠,但是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那里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原材料設備交易市場,大部分原材料及制鞋設備必須從國內采購。
另外,華人掌握制鞋行業訂單的格局沒有改變。在世界制鞋行業里有這樣一句話:世界鞋業訂單的80%掌握在華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訂單由華人工廠制造。
多位業內還專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潤起家,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缺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制鞋企業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加速破產,而對大部分管理規范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鞋企業,則是一次行業全新洗牌的開始,鞋業將更快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