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小區”劉寨村
一個1700多人口的村子,竟然集中了31家縫紉機零配件加工企業,這么高的密集度,令初次聽聞的記者不禁吃了一驚。帶著這份好奇,近日記者來到了這個西北地區最大的縫紉機零配件加工基地——臨潼區新豐街辦劉寨村。
劉寨村的縫紉機零配件加工企業,都集中在一個毗鄰公路的加工小區。走進小區主干道,兩側廠房林立,雖是一家一廠,外表看去,卻更像一個個規格統一的車間。循著轟隆隆的車床聲,記者走進了村民劉志民家的工廠。
在這個300多平方米的大車間里,車床、鉆床、銑床等10多臺機械,整齊地排成兩行。十多個工人分工作業,有的切坯,有的鉆孔,有的打磨,把一塊塊鋼錠加工成統一規劃的零件。別看廠子不大,一個月的產值也有20多萬元。
據村支書李武號介紹,劉寨村村民世代以務農為生,后來依靠給標準縫紉機廠提供配件,村里的縫紉機零配件加工業開始興起。以前這些村民都是在家里辦廠,鄰居經常受到噪音騷擾,而且廠子的規模逐漸擴大,小小的農家院也難以容下。于是村上調整了土地,完善了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起了加工小區,把家庭工廠都集中到這里。標準縫紉機廠專門在小區設立了質量檢測站,就近取樣檢測,統一包裝運輸。
隨著產能的擴大,這些家庭工廠也不再滿足于縫紉機零配件加工。像村民劉志民、李忠峰,不僅給標準縫紉機供貨,還為法士特、陜鼓、陜重汽等加工零件。
除了家庭工廠外,劉寨村還擁有村民小組集體企業——劉寨縫紉機配件廠,廠房面積2000多平方米,有工人200多名。村民還在新豐工業園開辦了縫紉機整機生產廠,生產自主品牌海虹牌縫紉機,已經具備年產10萬臺的生產能力。
李武號告訴記者,在零配件加工業的帶動下,村里還建起了與之配套的紙箱廠、加油站,截至2007年底,劉寨村年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7800多萬元,占到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6%,村民人均純收入5500多元。富裕起來的劉寨村不僅實現了村內全部道路的水泥化,建起了省級標準的農村衛生所,還成立了鑼鼓隊、籃球隊、秦腔自樂班,村民的生活質量正在向更高的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