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強國的中國路徑
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品牌優勢,塑造世界品牌,促進中國從制造和貿易大國轉向強國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態勢,繼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突破1萬億美元之后,僅僅三年后的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規模就突破了2萬億美元大關,位居世界第三,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6%以上,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制造和貿易大國,在全球制造業和世界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際分工格局和產業轉移趨勢更加明顯,中國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顯著的低成本優勢致使大量的跨國投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并促使中國快速成為世界主要的制造業加工生產基地。僅從對外貿易總的規模來看,中國除了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保持了顯著的比較優勢外,還在一些加工貿易特征明顯的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上表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然而從長期來看,制造業和貿易競爭力的提升不可能僅僅依靠低成本的數量競爭優勢維持,貿易競爭力的最終獲取要依賴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從國際產業鏈分工的低端水平向高端邁進,真正的競爭力不僅僅體現為出口數量的多少,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依賴優越的產品品質和品牌獲取更多的貿易利益。盡管隨著中國制造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制造業生產和貿易大國,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競爭因素,大多數制造業生產還處于國際價值鏈的地端水平,與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及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稱,中國制造業只是世界制造生產鏈中重要的“車間”,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有相當的距離。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品牌優勢,塑造世界品牌,促進中國從制造和貿易大國轉向強國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品牌缺失的代價:8億件襯衫換取一架A380客機
國際企業界的一個共識是:“一流的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品牌”。品牌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展現一個國家實力和整體形象的強烈信號。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的研究發現,“國家品牌”對一個企業或產品的品牌成功貢獻率達到29.8%。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上,美國占據500個世界品牌中的245個,所占比例達到49%。法國以46個品牌位居世界第二,日本以44個品牌位居世界第三,而全球制造業大國中國只有6個本土品牌入選。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統計,全球著名品牌的數量占全球品牌的數量雖然不到3%,卻擁有世界40%以上的市場份額,名牌產品的銷售額占全球產品總銷售額的比重在50%以上。我國各類進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商標的不到20%,全國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量的比重不足10%。以紡織業為例,中國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但50%的服裝是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出口,30%以上由進口商提供商標、款式,進行來料加工,自主品牌出口只占10%左右。從品牌的銷售規模來看,進入世界品牌評價體系的品牌銷售規模平均為23.6億美元,而中國60個著名品牌的平均銷售規模則只有3億元人民幣,60個著名品牌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額的比重僅為6.75%。作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中國有20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缺少技術和品牌等核心競爭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賣不出價格,很多產品都必須以“貼牌”的方式生產,擁有強大制造能力的中國制造業卻沒有較高的增值和盈利能力。一套西裝的如果在國內的生產成本為500元人民幣,貼上中國的本土品牌銷售,商家的售價能夠達到2000~3000元人民幣就很滿意了,如果貼上世界頂級的品牌,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售價卻可以高達3000美元以上,相差10倍左右!薄熙來部長曾形象地比喻為,中國出口8億件襯衫獲取的利潤才能購買一家A380客機,這就是品牌的差距。
不僅如此,品牌缺失成了中國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市場的軟肋和桎梏,由于中國的產品單純以低價優勢取勝,多年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使很多西方的消費者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觀念:中國制造=低價格、低質量。面對來自拉美及周邊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國制造依賴低成本優勢的發展空間正日益萎縮,如果中國制造業仍然停留在簡單的貼牌加工生產層面,滿足于微薄的加工利潤,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終將淪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最底端。如何盡快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7年2月,商務部發布了《中國品牌發展報告(2006)》,報告認為中國目前正處于品牌提升的階段,但中國的品牌發展的總體水平相對與我國經濟和貿易發展程度滯后,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品牌的資產價值有待提高、品牌的國際化進程緩慢、品牌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缺乏先進的品牌理念、缺乏品牌的長遠經營戰略、品牌資產運作不夠成熟、缺乏品牌危機的管理經驗。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