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匡說突圍
民營企業借助“五力”實現突圍
匡奕球
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壯麗畫卷中,民營企業的成長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改革初期,民營企業憑著靈活的機制以及頑強的草根精神,在短缺經濟中敏銳把握市場需求,迅速壯大。完成了原始積累后,許多企業把眼光投向全球,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代工業,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在海外,無論是一般服裝、玩具,還是電器、信息產品,“Made in China”比比皆是,比如玩具,中國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
回望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很多民營企業老板都很懷念最初的那一段“幸福時光”,憑借明顯的勞動成本優勢,在勞動密集行業以價格為殺手锏,以海外市場為目標節節挺進,造就了一支世界聞名的制造大軍。勞動成本的優勢掩蓋了這些企業在管理、生產、營銷等環節的粗放經營,很多企業在這樣的“幸福時光”中不思進取,漸漸失去了自我改造功能,時光來到了2008年。
2008年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年份,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對于企業來說,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油價攀升,人工工資提高,人民幣升值等等這些因素幾乎在同一時間紛至沓來,使得這些企業尤其是外向型的企業生存環境日漸惡化。
這種影響在2007年下半年就已經初現端倪,2007年下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倒閉的“三來一補”企業達數千家,還有不少企業紛紛向中西部地區甚至東南亞轉移生產基地。2008年以來,這股寒流漸漸吹到長三角及周邊江浙一帶,長三角地區不少企業面臨半停產、停產、倒閉窘境。以寧波爵溪為例,截至6月底,當地原有的500多家企業中已有100多家停產,且這個數字還在進一步擴大。很多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降至5%以下,某些對原材料價格波動極其敏感且以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更是舉步維艱。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現在迫在眉睫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臺州市發改委的一份文件顯示,臺州市5371家上規模企業中,虧損1111家,虧損面達到20%,虧損企業虧損額為3.09億元,增長55.7%。
我們國家已經到了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能源、原材料等生產和銷售價格調整轉型期,反映出來就是要對多年來低廉生產要素價格“還賬”。
從國際角度觀察中國制造,問題表現更為清晰。據美國勞工部統計,
民營企業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機會主義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唯一的出路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戰略角度重新審視企業的經營現狀,補上戰略缺失的一課。筆者總結多年民營企業咨詢服務的經驗,開發出一個“五力”模型,為處于困境中的企業開出一劑藥方,助力企業順利實現突圍。
此“五力”非麥克波特的“五力”,本文的“五力”為產品創新力、品牌力、市場力、成本控制力、供應鏈整合力。通過五個方面能力的提升,民營企業定能逐步擺脫內焦外困的境地。
一、產品創新力
產品是企業向客戶介紹自己永恒的名片,產品質量和功能也永遠是衡量客戶價值不可或缺的因素。民營企業的產品經歷了質劣低價——價廉物美——低附加值困境的發展路徑,在目前的外部環境中,這種模式已經把利潤壓榨得所剩無幾,再往前必然走向死胡同。面向未來,提高產品附加值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機遇更多的給了具有產品設計和研發能力的ODM企業,此類企業需要進一步聚焦于設計環節的優勢,加強研發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