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也是“機遇期”
在鞋類產品產量占全國近一半的廣東,上半年出現了鞋類出口企業數、出口數量大幅減少,但出口值、出口單價均有所增長的“兩降兩升”現象,表明訂單向大企業集中、產業向集約化發展。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露出曙光。
雖然制鞋業目前仍未走出“寒冬期”,外國的貿易壁壘、外貿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電力不足、環保門檻提高等因素,都是嚴重制約制鞋業發展的“隱憂”,但廣東制鞋業的“表現”向我們昭示:產業結構調整并不如人們先前想像的那么可怕。
結構調整,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甚至消亡。古人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結構調整意味著市場份額的重新“洗牌”,積極主動尋找市場機遇、提升產品質量、創建自主品牌、善于內外銷“兩條腿”走路的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變得更加強大,而不靈活應變、故步自封、經營模式單一的企業則越來越難以生存,最后只能落得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由此看來,制鞋業結構調整在帶來產業“陣痛”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制鞋業中心的地位仍然是穩固的,關鍵看企業自身如何趨利避害,把握機遇。注重提升產品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大力拓展內銷市場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制鞋企業在面對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與其抱怨和茫然,不如擺正心態,提高自身實力。挺過“冬天”必將迎來“春天”。對同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其他行業而言,道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