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業八年首現負增長 并購重組或是出路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經歷了連續八年快速發展后,受國內外環境及行業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行業產值首次呈現負增長,整機生產全面下調,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出口呈現下滑趨勢。
主要指標下降近30%
1-5月,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主要指標下滑,增幅減緩近30個百分點。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1億元,同比下降21.76%,增幅同比下降近41個百分點;完成工業增加值16億元,同比下降27.01%,增幅下降32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5億元,同比下降43.04%,增幅下降45個百分點;累計實現利潤3億元,同比下降46.56%,增幅下降55個百分點。
1-5月,全行業生產縫制機械316萬臺,同比下降24.71%;銷售縫制機械307萬臺,同比下降27.40%;累計庫存縫紉機50萬臺,同比增長27.29%。
同時,縫制機械進出口貿易增速減緩。今年1-5月份,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結束了連續八年的高速增長態勢,首度出現出口增幅大幅下滑。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我國縫制機械(不包括縫前、縫后設備)及零部件對外出口貿易總額為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88%,貿易總額呈下滑趨勢;進口全面萎縮,1-5月份縫制機械及零件累計進口1.5億美元,同比下降22.89%。
縫紉企業轉向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表示,在縫紉機行業集中的浙江臺州等地,飛躍、寶石、中捷等多家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資金緊缺成為其最大困難。小企業幾乎全部停產,中等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龍頭企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令人擔心的是,很多縫紉機企業開始轉行到其他機械制造領域,比如醫療器械、煙草、汽車、飛機制造等。寧波開拓縫制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立平此前曾向媒體表示:“今年的總訂單數同比下降了50%,現在壓力很大,我們正在向外貿、醫療儀器方向投資,試著看能不能在其他行業有所發展。”
就在去年,為開展多元化經營,中捷股份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余額逾1.6億元,直到今年4月21日才全部歸還所占用資金。5月26日,中捷股份董事長蔡開堅公開發表致歉信,直言“縫制機械設備行業屬于小行業,市場規模有限,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在集團層面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其他產業。”
寶石縫紉機集團新聞宣傳部的陳紅梅也表示,除了縫制機械,公司目前在電子控制、房地產、金融保險等領域有投資。
并購重組是出路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縫制機械最大的弱勢在于對紡織服裝行業依賴性過大,以及產品結構以中低檔為主。而國內大型服裝企業大部分從國外采購設備,大批中小服裝企業的關閉直接導致國產縫制機械市場的急劇萎縮。而培育自己的獨立市場,還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目標”。
再加上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和一系列宏觀措施的實施,縫制機械行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同時也考驗著這個小行業的生命極限。
事實上,縫制機械技術含量很高,能把縫制機械生產好,再生產其他機械幾乎沒什么問題。田民裕曾呼吁,希望政府能回調縫紉機出口退稅率并加大貸款力度。因為“中國的縫制機械占據了全球70%的份額,在零部件組裝上更是占絕對優勢,政府應該區別對待,不應該一刀切。”
行業協會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95%是民營企業,屬于完全競爭行業。但行業集中度很低,存在大量無序競爭,中小企業幾乎全部依賴出口退稅創利潤。田民裕認為,要消除此種狀況,必須走聯合并購重組之路,形成大型骨干企業。